世界上会说话的鸟 十种模仿人类说话的鸟 非洲灰鹦鹉说话能力最强( 三 )



  • 生活习性
折衷鹦鹉栖息在各种不同的地形 , 森林、草原、红树林、椰子园以及农作物区等海拔1900米以下的地区 , 最常在农作物区、滨海地带与低海拔森林出没 。
繁殖期外常单独、成对或一小群聚集 , 在繁殖期时 , 常常只有雄鸟聚集在一起 , 聚集时很吵闹 , 警戒心强 , 一般都在树上觅食 , 在部分新几内亚地区它们被当作破坏农作物的害鸟 , 主要食物是水果、嫩芽、花与花蜜、坚果、种子等 , 特别喜爱香蕉、芒果、无花果及木瓜 。
3、虎皮鹦鹉虎皮鹦鹉是全世界普遍的宠物鸟 , 品种繁多 , 顽皮可爱 , 受到大众广泛地喜爱 , 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5百万只 , 它们常是许多刚对鹦鹉有兴趣的人买的第一只鹦鹉 , 也是常出现在鸟展的种类 。 虎皮鹦鹉也是会说话的 , 只是需要主人不断地教它们 , 而目在教的过程中只能一只一只的教导 , 不然太顽皮的虎皮鹦鹉是不会学习的 。


  • 生长与分布
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 。 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地区、干燥的马利植被区、穆拉加灌木丛和开阔的茂密林区、充满桉属和金合欢属植物的平原地区、农耕区;平时大多不会离开河岸或是水源太远 。 虎皮鹦鹉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态环境生存 , 如灌木丛、森林、草原、农场田园等 。
虎皮鹦鹉主要栖息在澳洲干燥的内陆地区 , 偶尔会在半干燥地区与半潮湿地区发现其踪迹 , 有些族群会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 , 喜爱在草原、灌木丛、河流边的林地、农场田园中活动 。

  • 形态及特征
虎皮鹦鹉体长10-20厘米 , 翼展平均20厘米 , 体重30-35克 。 前额、脸部都是黄色 。 颊部有紫蓝色斑点 。 上体密布黄色和黑色相间的细条纹 。 腰部、下体绿色 。 喉部有黑色的小斑点 。 尾羽绿蓝色 。 虹膜白色 。 嘴灰色 。 脚灰蓝色 。 雄鸟鼻包为淡蓝色 , 雌鸟为肉色 。 虎皮鹦鹉头羽和背羽一般呈黄色且有黑色条纹 , 毛色和条纹犹如虎皮一般 , 所以称为虎皮鹦鹉 。 虎皮鹦鹉属于鹦鹉科中的小型品种 , 其羽毛颜色光艳 , 性情活泼且叫声清脆、易于驯养 , 在中国是大众鸟友最喜欢的鸟种之一 。 头部呈圆 , 喙部有钩曲 , 喙上方有蜡膜(多数虎皮鹦鹉的性别可通过蜡膜颜色来分辨) 。
鸟体为黄绿色;头部后方、颈部两侧、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为浅棕色 , 每片羽毛均带有黄色和黑色;喉咙和面部为黄色;脸颊下方带有不同程度的蓝紫色 , 喉咙部分有3个黑色点状;胸部羽毛带有细窄的黑边 。 主要飞行羽覆羽为浅蓝色;飞行羽为灰绿色并带有浅色的条纹;内侧灰色并且带有白色的斑纹; 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手为蓝绿色 , 尖端黑色 , 内侧黑色 。 鸟喙橄榄黄色 , 蜡膜蓝色;虹膜白色 。 母鸟的蜡膜为灰棕色 , 仅带有一点点浅蓝色 , 到了繁殖季则会变为深棕色 。 幼鸟体色较深 , 公母幼鸟的蜡膜都为粉红色 , 需要3到4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的羽色 。
成鸟头顶较圆平 , 嘴壳甚强大 , 上嘴壳基部为蜡膜覆盖 , 上嘴壳弯曲如钩状;体羽色彩艳丽多变 , 常见色有黄、绿、蓝、白、蓝绿、浅黄等色 , 因头、颈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横纹 , 而得名虎皮鹦鹉 。 足趾为对趾型 , 第二三趾向前 , 第—四趾向后 , 适宜在枝头攀缘 。 更适宜握物和取食 。 尾型尖长 , 中央尾羽延长如箭 。 成鸟雌雄区别在于蜡膜的色彩 , 雄性蜡膜呈青蓝色 , 雌鸟蜡膜为肉褐色 。 成鸟蜡膜及嘴壳基部较为枯燥 , 无光泽 。 足趾浅肉色 。

  • 生活习性
虎皮鹦鹉是群居性的鸟种 , 平时大多聚集20只甚至数百只 。 曾经有聚集过25000只的记录 , 如果受到惊扰 , 则整群会飞起 , 在空中转圈且忽然不定向地飞动 , 然后降落在安全距离附近的树上;它们是相当合群的鸟种 , 平时每只鸟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 并无阶级之分 。 偶尔会发生争吵;在破晓时分会先前往水源处饮水 , 然后才前往觅食 , 到了正午炎热的时候会寻找浓密树荫下休患 , 到了下午E较凉爽时再继续觅食 。 到了黄昏整群就会开始回集休息讨夜; 白天喜欢在地面觅食 , 由于身体的双色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 因此相当难以被察觉;它们生性十分友善并不怕人 , 可以近距离接近观察;它们大多前往牛羊饮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处活动 。 通常羊群会一起快速的饮水 , 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它们平常觅食并没有固定的路线 , 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处搜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