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并不知道何时再来一次什么样的悲惨打击 , 还能不能保得住所有的小伙伴 , 其实感觉每天都在走钢丝 , 竭尽全力地去让整个体系往下发展 。 若你要问我三个月以后隐居会怎么样?我倒是还很大胆地想要在明年春节以后融资做度假综合体板块 , 但坦率点讲 , 还是能省该省 , 所有业务都接 , 每天都抱着可能会死掉的心理准备 , 好好地活下去 , 还是会做未来的计划和展望 。 感觉自己已经做好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准备 。
收入恢复到疫情前 旅游业值得重新做一遍
景区策划人孙震
疫情进入第三年 , 今年对旅游业冲击尤其大 , 年后九个月 , 基本上六个月无法自由流动 , 目前大部分工作都在家里完成 。 除了趁疫情间隙去担任顾问的项目做做培训和策划工作外 , 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读书写书 , 写文章、打理公众号 。 比较欣慰的是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智造尖叫文旅》一书的写作 。
比较辛酸的是 , 屡次被赋黄码 。 今年出差尤其难 , 四月出差武汉 , 到处绕路 , 过重重卡口;八月份出差成都 , 遇上疫情 , 匆忙逃离 , 回家一次被赋黄码一次 。 今年被赋了好几次黄码 , 特别让人无奈 。 可是 , 旅游又是必须要出差的行业 , 不能出差就严重影响正常工作 。
作为自由职业者 , 一直从事的是旅游景区策划的工作 , 前期收入受疫情影响比较大 , 特别是2020年前半年旅游业一下子停摆 , 半年没收入;21年后半年又是疫情加洪水 , 差不多又是半年没收入 。 今年还行 , 主要从去年开始转型新文旅策划 , 调整了疫情下的应对策略 。 经过差不多一年的调整 , 逐步见效 , 所以今年虽然被封闭在家时间长 , 但收入基本恢复到疫情前 。
这是因为面对行业危机 , 这几年不断调整营收模式 , 不再把重心放在传统旅游景区的策划和培训上 , 而是围绕旅游业开展项目策划、专题培训、公众号维护 , 写书、卖书等工作来创收 。 能出去的时候 , 去项目工作;不能出去的时候在家也不闲 。 目前日常具体工作都已安排到年底 , 虽然没有大项目收入 , 但日常开支和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
令人开心的是 , 大疫三年我见缝插针地去了青海、新疆 , 还跟着户外自驾走318川藏、青藏线 , 考察了十几个省的旅游资源 。 去年六月到拉萨 , 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 站在布达拉宫的时候非常激动 , 非常开心 。 而最让人感到绝望的是前不久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 显示“坚持动态清零的方针不动摇” 。 三年来 , 虽然疫情影响比较大 , 但是一直对未来都充满了希望 , 想着“大疫不过三年” , 而此次大会提出的方针 , 意味着旅游业的复苏仍然困难重重 , 决定了旅游人的苦日子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
但是 , 也坚定了我继续调整业务模式的思想准备 。 要说最感动的人物 , 我觉得不是一个人 , 而是每天看朋友圈 , 那些三年来一直还在旅游业坚持工作的旅游人 , 特别让人感动 。 他们才是旅游业的基石和希望所在 。
不离开旅游业一方面是因为沉淀十几年了 , 不想放弃 , 别的行业也未必都好 。 疫情影响的是各个行业 , 只不过旅游业看起来影响更大 , 但是随着跨界升级新物种的出现 , 旅游业也并非没有机会 。 我的观点是 , 互联网+疫情常态化 , 很多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 特别是现阶段 , 不是换行业 , 而是换心态 , 换能力 , 换工作方式 , 把原来的行业用新方式来做 , 危中有机 ,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比逃离行业更有意义 。
我感觉未来充满了机会 , 到处都是机遇 , 没打算离开这个行业 , 也没觉得撑不下去 , 反而觉得一个新的风口 , 一种新的事业和前景将会出现 。 而提前做好准备的旅游人 , 将站上风口 , 成为受益者 。 希望大家不要被疫情所击倒 , 变中求生 , 未来可期 。
【古镇|我们为什么还没有离开旅游业?】(除特殊标注外 ,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摄图网)
推荐阅读
- 丽江|登安徽天柱山:山中岁月长 不知秋深浅
- 西塘|?“江南第一儒镇”,景色却不输乌镇,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
- 乡村旅游|伊犁最大的花海在哪里?
- 古镇|它是一座来自三国的古镇,宋朝时得到初步发展,如今却仍鲜为人知
- 古镇|富春江畔龙门古镇人少安逸
- 孔庙|浙江有个镇,旅游名气不大但整体被国宝古迹,还藏着浙东第一孔庙
- 古镇|开州这里的秋景美如画,宛如置身于仙境中!
- 乌镇|其实天堂乌镇的背后,是一段不一样的历史
- 乌镇|乌镇生活环境好,消费水平高,每个游客都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