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为什么不长在胸腔里,或者说大多动物大脑都在头部,为什么?( 三 )


而神经细胞轴突外面也形成了一层髓鞘 , 髓鞘具有绝缘性 , 保证了神经传导的高效性 。 髓鞘的神经传递速度高达100米每秒 , 髓鞘是发达神经系统的地基 , 而节肢动物的神经传导速度只有2米每秒 。 4.5亿年前的星甲鱼身上 , 第一次出现了髓鞘 。

有了发动的神经系统 , 鱼类变得越来越灵活 , 为了保证运动的平衡 , 配套演化出了偶鳍 , 这便是高等脊椎动物四肢的原型 。
而那些没有进化出髓鞘的脊索动物 , 便只能如同尾索动物一样 , 在海洋里猥琐生存 。 明明是动物 , 却犹如植物一样 , 营固着生活 。 哪怕在后来的数亿年中 , 种类繁多 , 进化得五花八门 , 但却永远在死胡同里打转而已 。

尾索动物:海鞘
不过我们的祖先 , 终究属于硬刚的那一派 。
不直面惨淡的人生 , 不经历大浪淘沙般的磨砺 , 就没有后来的辉煌 。
正因为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 , 足以支撑更庞大的躯体 , 原始脊椎动物的体型 , 迅速大型化 , 并很快夺走了节肢动物海洋和陆地的霸主地位 。
这得益于神经系统的先进性 , 才能演化出对环境更强的适应力(例如体型和力量更大 , 攻击力更强) 。 题主的问题 , 则明显是反过来 , 把攻击力的强大当成了神经系统发达的原因 , 属于典型的因果倒置 。
随着进一步演化 , 我们的鱼类祖先形成了五个相对独立脑泡:即 , 前脑、间脑、中脑、延脑 , 以及小脑 。
发达的大脑 , 配套着先进的血液体统 , 呼吸系统 , 令我们有了登陆的基础 。
演化至两栖动物时 , 前脑形成了两个半球 。

  • 这是青蛙的大脑:

  • 这是人类的脑干和小脑:

二者极其的相似 。
在生物演化路上 , 往往只能做加法(犹如胚胎发育过程中 , 重走一遍生物演化之路) 。
再演化成原始爬行动物时 , 大脑皮层出现了 , 神经系统演化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
可以说 , 爬行动物的大脑 , 才是真正的有机一体的最高指挥者和调控者 , 它形成与3.5亿年前 。
很快 , 其他动物都不足以和原始爬行动物竞争 , 于是内部竞争出现了 。
它们的后裔 , 根据颞颥孔的数目 , 分成了合弓纲和蜥形纲 。 合弓纲动物又被称为单孔类 , 具有一个颞颥孔 , 而蜥形纲具有两个颞颥孔(双孔类) , 或者无孔 。

双孔类动物 , 能够把下颌张得更大 , 并且附着发达的肌肉 , 在3亿年前的陆地上 , 比起单孔类更加的具有适应性 。
主龙类动物迅速称霸 , 并最终演化出了恐龙 , 进入了蜥形纲称霸的时代 。 恐龙体型大型化之后 , 特化出了中空的骨骼 , 又为其一支后裔飞向天空留下一条后路 。
虽然合弓纲动物 , 也演化出了诸如2吨的水龙兽这样的大型动物 , 但却被挤压在食物链的边缘 , 草食为生 。
二叠纪大灭绝之后 , 合弓纲中的大型盘龙类(哺乳动物祖先)悉数灭绝 。 小型盘龙类动物 , 则被压迫在食物链的低端 。
为了繁衍生息 , 提高后代的生存率 , 它们渐渐演化出了胎生能力 。
确切的说 , 没有演化出哺乳能力的哺乳动物祖先 , 都灭绝了 。
1.95亿年前的吴氏巨颅兽 , 是所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 。

但这个时候 , 它们的神经系统相比起恐龙也并没有多大的优势 。 但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 , 它们的大脑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 , 出现了沟回 , 扩大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 大脑皮层渐渐演化成了高级指挥中心 。
正是因为艰难的生存条件下 , 哺乳动物必须斗智斗勇 , 才点出了大脑皮层沟回 。
虽然6500万年前的天降陨石 , 给小型哺乳动物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 但即便恐龙没有灭绝 , 哺乳动物也会迎来辉煌 , 只不过这个时间 , 可能会更加的漫长 。 但既然恐龙能进化出鸟类 , 如果大型恐龙没有灭绝 , 他们的后裔又会是怎么样的 , 是否比人类更加的适应环境 , 也是未知的 。
随着哺乳动物崛起 , 首先称霸陆地的是始祖象和蒙古安氏中兽 , 而人类的祖先 , 中华曙猿重量只有只有15克-50克 , 可谓是卑微到了极点 。
不过由于生活在树上 , 远离天敌 , 在长达千万年的演化中 , 早期灵长类体型也逐渐大型化 。
一直到2000万年前 , 哺乳动物进入全球海陆繁荣的时代 , 灵长类的体型 , 才有了当今灵长类的大小 。 不过 , 它们的智慧和其他哺乳动物 , 也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