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没爬过山,别说懂武汉( 二 )


如果一个家住粮道街、司门口附近的朋友跟你说 , 不用专程去看黄鹤楼 , 可千万别当真啊!
他们早上刷牙 , 都是对着窗户外的黄鹤楼 , 嘴里含着薄荷味的泡泡 , 能念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
住在蛇山脚下大成路的人 , 常常在「小秋水饺」打包过早回家 , 对着屋外的武汉长江大桥下饭 。 想去散步 , 顺着阶梯就上了大桥 。
02
这些名人
都爱武汉的山
“他的寓所是在云架桥——多么美的地名!地方安静 , 饭食也好 , 还有不少的书籍 。 以武昌与汉口相较 , 我本来就欢喜武昌 , 因为武昌像个静静的中国城市 。 云架桥呢 , 又是武昌最清静的所在 , 所以我决定搬了去 。 ”
老舍曾客居武昌云架桥 , 在《老舍自传》中不吝赞美 , 还记录下了不少欢乐时光 。
“在蛇山的梅林外吃茶 , 在珞珈山下荡船 , 在华中大学的校园里散步 , 都使我感到舒适高兴 。 ”
这也是张大水觉得在武昌徒步有趣的地方 , 只是逛一圈 , 就能顺着时间 , 摸出几千年的故事来 。
胭脂路里藏着个「胭脂坪」 , 这是条寂静的小巷 , 百年前黎元洪在这里置地建房 , 建了8栋中西风格的红砖小楼 。 后来 , 导演娄烨在这里拍文艺电影 , 大雨瓢泼 , 郝蕾骑着自行车去找段奕宏 。
凭借裁缝好手艺出名的的「胭脂路」 , 也才百年历史 。 从前胭脂山体态庞大 , 横卧在粮道街和民主路中 , 交通不便 , 就生生炸出一条路 , 胭脂山就这样一分为二 。
站在路口 , 往北走买赵师傅油饼包烧麦 , 往南走排大连铁板鱿鱼 。
崇福山巷42号 , 由祖宅改造 , 巷子里最美的小院之一 。 哥哥严明是社区规划师 , 弟弟严锋打造了一个小型植物园 。
张大水偶尔会去粮道街觅食 , 他有一条自己私藏的近道 , 从粮道街经胭脂路 , 穿过「崇福山巷」 , 回到昙华林 。
崇福山巷里也有密集的民居 , 走着走着 , 就遇见几栋保护建筑 。 往前数几百年 , 这里是明朝王爷朱孟炜王府的后山 , 叫崇府山 。
往事只添今日风采 。 如今 , 山下是繁华的市井 , 汽车川流不息 。 上山只能步行 , 居民自得其乐 。
穿过巷子的路人 , 会遇到高大的石榴树 , 经常有小孩儿在树下跳皮筋 , 熟了的石榴“啪”地掉下来 , 砸到脑门上 。
大水推荐路线(大水手绘地图):
胭脂坪-武昌图书馆-粮道街-崇福山巷-昙华林-花园山
03
开张了
武汉人重新上山
张大水觉得 , 武昌古城内最有意思的路是「昙华林」 。 花园山、凤凰山、螃蟹岬三座小山包围 , 路也是随着山势起伏 , 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 , 既有江夏民居 , 也有瑞典住宅 。
去年 , 昙华林二期开放 , 北欧风格的老建筑往山上延伸 , 人们才惊讶的发现 , 原来昙华林是座山啊 。
全新的生活方式在山上铺开 , 被折叠的武汉 , 重新打开了 。
「山顶烧烤店」「山上大排档」依次开业 , 生在平原的武汉人 , 体会到了吹着夜风 , 从山顶俯瞰武昌的快活 。
昙华林山顶还有个在建的「城墙博物馆」 , 选址武昌古城城墙旧址 。 张大水无意中走上去过 , 山顶可以眺望积玉桥、黄鹤楼 。
昙华林二期对面的「花园山」 , 是张大水最推荐爬小山的地方 。
这座山曾经有知名的私家花园「霭园」 , 后来就被人们称为花园山 。 现在 , 它真的变成了一处公园 。 山上古树参天 , 满山都是桂花香味 。
山上有两处老建筑 , 一栋古典主义建筑 , 一处天文台遗址 。
花园山天文台 , 武汉最早的天文台 , 部分长江流域的农业 , 水利、交通都要听它“指挥” , 入选了《中国气象志》的遗址 。
张大水在天气好的时候上山遛狗 , 阳光在树荫之间摇曳 。 有人铺了张垫子 , 就地做起瑜伽 。 向对面看 , 是正在新生的螃蟹岬 。
沉默的山脊 , 打开了胸怀 , 让人们登上山顶 , 穿过时间 。
早在6年前 , 崇福山巷就有了新故事 。 山顶的民居小院 , 改造成了52O世外小院 。 后来 , 这里开了一间52O世外咖啡 , 让武汉人走到山上来 。
夕阳时分 , 山上每家每户的屋顶 , 都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 。
喝着咖啡的人想 , 哇塞 , 原来武昌山上的人 , 每天都在楼顶看夕阳 。
(来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汪宇瑾】
【来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