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系统总师杨宏:逐梦三十年,梦天实验舱让美梦成真( 二 )



杨宏出席活动
就这样 , 他从一名基层技术人员 , 到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 , 三十年如一日 , 奋斗在空间探索的一线 。 从神舟系列飞船 , 到空间站搭建 , 从天和到问天 , 再到今天的梦天 ,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三步走”的实现 ,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 , 都凝聚了杨宏等人的汗水和智慧 。
杨宏主导的技术 , 突破了组合体控制、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 , 一次次扫清了关键领域的技术阻碍;
他坚持自主研发 , 提前布局 , 首创性地提出了元器件自主可控系统性保证方案 , 对8类核心元器件进行提前国产化攻关 , 确保了我国航天技术不受人“卡脖子”;
提出的依托天地互联的网络技术实现对空间站舱段和来访航天器融合管理的方案 , 成功地解决了跨舱段多专业功能级重构难题 。 在他的技术方案的加持下 , 我国空间站的系统重构能力超越国际空间站多国舱段备份为主的运行模式 , 成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
2021年11月 , 杨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这既是对他在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的高度肯定 , 也是对他继续发挥技术专长的期待 。

杨宏演讲
培养航天领域后进人才作为一个集合大量极端技术的领域 , 载人航天技术所涉及到的细分领域甚多;与此同时 , 载人航天属于国家战略 , 也是受到国际技术封锁最严格的领域之一 , 技术所有的技术 , 都需要我们的技术人员自主研究和攻克 。
这就要求 , 我们有大量的后继人才 。
作为一名从基层起步的技术负责人 , 杨宏对于人才培养的急迫性深有体会 。 尤其是在空间探索领域 , 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特别能吃苦 , 特别能攻关 , 特别能战斗 , 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 还要数十年如一日不放弃 , 其中的艰辛 , 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 。
但杨宏总是带着年轻人 , 坚持不懈奋斗在一线 。 不管团队中的年轻人遇到什么问题 , 杨宏都会悉心指导 , 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难题 。

杨宏回到母校西电
2005年 , “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之后 , 杨宏回到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给年轻人的演讲中提高的一样 。 航天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四点品质:
一是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 , 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刻苦钻研 , 夯实基础 , 为长久的技术攻关做好充分准备;
二是保持学习的状态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 因为学无止境 , 技术攻关需要不断向前 , 勇于走在前列;
三是要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 才能正确运用专业知识 , 在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四是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 把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利益相结合起来 , 这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 。
事实上 , 这也是包括杨宏在内的千千万万技术人员共有的品质 , 也是今天梦天实验舱能够顺利发射坚实保障 , 也是三十年来 , 他们能够一步步走来 , 顺利建成中国空间站的法宝 。

中国空间站
梦天圆梦 , 开启新征程回望三十年历程 , 杨宏感慨良多:“大到一个国家 , 小到一个行业 , 一个企业 , 一个个人 , 只有有了实力 , 才有话语权 。 ”
如今 , 梦天实验舱顺利发射 , 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建设即将大功告成 , 并且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 , “天宫”很有可能成为唯一在役的空间站 。 一想到这 , 杨宏就很庆幸当初没有走“发财致富”的捷径 , 很荣幸自己的一生能够为空间探索出一份力 。
但是 , 这并非中国空间探索的结束 , 而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启 。 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 , 国家太空实验室建成之后 , 我们将需要进行空间站日常维护 , 会有航天员长期驻留 , 开展大规模空间实验室 , 也会为更远的深空探测做准备 。
我们坚信 , 有像杨宏一样的技术人才的投入和付出 , 中国的空间探索必定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