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浙江村民为鱼货,抽干“无底潭”发现千年宫殿,现成4A级景区( 三 )


县志上的记录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 , 所以周少雄判定这个石窟至少是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 而且绝不像村民们所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洪水淹没才变成潭的 。
这四十几口潭的存在的时间很可能更为久远 。
除此之外 , 对于石窟的作用 , 周少雄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判断 , 他认为这些石窟应该是古时候废弃了的采石场 。

从入洞处的凿痕来看 , 应该是逐层往下剥离的 , 古代的先民们通过斜凿的方式把岩石和山体剥离 , 最主要的是龙游县紧靠着衢江 , 运输石料的话会很方便 。
而且从整个石窟内的凿迹来看 , 应该是铁器或者青铜器所为 。
如此一来 , 除了鱼的问题没解决 , 周少雄心里的疑惑去了七七八八 。 他将自己的判断和发现写成报告交上去后 , 又在龙游当地逗留了两天 , 便离开了这里 。
他本以为这份报告提交上去后 , 会掀起龙游石窟的考古热潮 。 但他没想到的是 , 这个发现并未在外界造成轰动 , 自他走了之后 , 便没有其他的专家再过来 。

龙游当地组织村民一直默默地搜寻着其他的石窟 , 一直到6年后 , 也就是1998年 , 龙游石窟之谜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
这次是因为 , 人们发现在仅仅只有2.88平方公里的地下 , 居然至少埋藏着50个洞窟!这可不是之前的7个可以比拟的了 。
如此庞大的工程量 , 更令人奇怪的是纵观古史居然对此一点记载都没有 , 这种种的一切让人匪夷所思 。
于是 , 浙江省古汉语专业委员会的褚良才博士成为了第二个来龙游考察的人 。

学界纷争对于龙游石窟的发掘感到十分震撼 , 并且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 , 来龙游石窟考察了十多次 。
跟周少雄提出的见解不同 , 褚良才以自己从龙游县志中发现的《翠岩春雨图》为依据 , 认为龙游石窟的作用应该是如画中描述的那样 , 作为仓库而使用的 。
再加上他通过地理考究 , 发现龙游石窟的位置恰好处于衢江 , 灵山江 , 塔石溪三水的交汇处 。
在过去还未发明出火车飞机的时代 , 龙游县应该是当时的水运交通要地 。

各地来往的水商都会在这里建立码头和船港 , 为了方便运输货物 , 在江边的龙游县上开凿地下石窟作为仓库 , 应该也是理所当然的 。
但后来“仓库说”这一推测无法解释的是 , 即使古代龙游的经济再怎么发达 , 也不可能开辟五十多个地下仓库来储存 , 以当时的条件 , 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来储存货物 。
而且也没必要将货物放在地下储存 , 开辟石窟花费的人力物力在当时来说基本上是个天文数字 , 没有哪家商贾会做这种赔本买卖 。
于是 , 第三种猜想随着中国建筑学会会长杨鸿勋的到来被提出 。

杨鸿勋
彼时的龙游石窟已经成为了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开发的石窟除了周少雄去的一号石窟外 , 还有另外六个石窟 。
其中二号石窟被龙游县政府命名为“南海灵洞” , 成为第一个对外开放参观的营业性旅游景点 。
杨鸿勋经过实证考察 , 对于石壁上的凿痕做出了进一步的判断 , 他认为那就是青铜器劈砍所致 。
换言而之 , 龙游石窟群很可能是青铜器时代的产物 , 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至春秋时期 。

在通过查阅史料 , 杨鸿勋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 他发现在青铜器时代 , 确实是有一个善于凿石为室的民族 , 那就是徐人 。
韩愈的《衢州徐偃王庙碑》曾经说道过:“偃王死 , 民号其山为徐山 , 凿石为室 , 以祠偃王 。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 就说啊 , 徐偃王死后 , 人们称山为徐山 , 凿石为室 , 以祭祀徐偃王 。
公元前512年 , 徐被吴国所灭 , 徐人一部分留在淮河当地 , 一部分呢 , 则是逃往越国 。

除此之外 , 杨鸿勋还发现 , 一号石窟 , 也就是最开始发现的那个石窟内有一副鸟、鱼和马组合的浮雕 。
从具体内容上来看 , 鸟扶着马在飞 , 而东夷人和古越人都以鸟为图腾 , 崇拜鸟 。
所以他推测这个石窟的作用 , 是用来祭祀或者纪念徐偃王的 , 具体的建造时间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 。
但这个推论并无明显的史论支持 , 所以直到今天 , “宫殿说”或者“墓室说”也只是作为龙游石窟的几种推测之一 , 并非真相 。

杨鸿勋走后 , 龙游当地又先后迎来了好几位史学以及建筑学专家 。
他们通过各种查证考制 , 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 比如“越王勾践的藏兵洞说”便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猜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