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20年,还贷30年,医院20年,我们到底图啥?( 二 )


他有泪只往心里咽 ,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
他抬头望望前面 。
戴建业老师说他读臧克家的诗总是有点沉重 , 这首《老马》在让他想到那些农民工兄弟 , 背砖 , 肩上背那么多的砖 , 却只拿一点点钱 , 但能养活自己的家庭自己很开心 。
他们不像第一个视频中的年轻人那么痛苦 ,
这些农民工是自在的存在 , 没有意识 , 反正周围大家都是这样过 , 基本没有反省 。
而现在的年轻人开始过自为的生活 , 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意识 , 自己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 。
从自在到自为 , 这是我们社会的进步 , 这表示我们社会文化水平、自我意识都在提高 , 尤其是我们开始获得自己的主体意识 。
第一个年轻人感觉自己的人生很悲哀 , 看不到未来 。 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
但戴建业老师表示他从里面看到了积极的一面 , 既然有反省有不满 , 那就一定会有进步 。
鲁迅先生说过 , 人类就是在一种坐着不满的车轮 , 奔向一种不满的前方 。
这个问题上 , 既然我们有不满 , 我们所有人就可以开始思考 。
第一个年轻表示自己的人生就像教育培养出来的NPC , 按照流水线培养出来的工业化制品 , 统一规格 , 统一型号 , 最后走完统一的人生 。
所有的人最后都成为了“差不多先生” , 没有区别 , 只是名字这个符号不太一样 , 本质上是一样的 。

戴建业老师还提醒我们 , 我们要承认社会上是有不同的阶层的 , 有的富有的穷 , 贫穷也在遗传 , 而且真的是可以遗传的 。
往往贫穷除了是自己的父母以外还包括我们的一些生活方式 , 我们的一些生活道路 。
那我们该怎么过出自己的人生呢?
过出属于自己有差异的人生的?
戴建业老师提醒我们 , 现在很流行的“内卷”其实就是大家走同样的路 , 是没有差异的 , 就是沿着社会的惯性来生活 , 风险最低、最没有意义、最没有价值 。
如果想要过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 , 过一种有差异的生活 ,
那就要承担风险 。
所以弗洛姆有一本书叫《逃避自由》 , 书中就讲看起来很多人喜欢自由 , 但实际上自由是要承担责任的 。

【读书20年,还贷30年,医院20年,我们到底图啥?】朋友们大家怎么认为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