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遇害凶手竟是孙子,凶手自供状让人惊愕!1991年郑州仇杀案( 二 )


他为什么要凶残地杀害自己的奶奶?他又是怎样走上这条犯罪之路?
公安机关的预审记录 , 似乎给了我们明确的答复 , 可又使我们更深地坠入五里雾中 。
“王晓华 , 五月二十日凌晨你干什么去了?”审讯员表情严肃地问 。
“杀人去了 , 杀了我奶奶 。 ”仿佛是在回答一个十分轻松的问题 , 他并不显得紧张 。
“怎么杀的?”
“……”他的嘴在嘴动 , 足足讲了二十分钟 , 像在叙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 , 毫无表情 , 毫不隐违 , “都讲了 , 能让我回家吗?”末了 , 他问了这么一句 。
“老人与你无冤无仇 , 为什么要杀害她?”审讯人员有些愤然 , 声调严厉了许多 。
“为房子的事 , 我们要 , 她不给 , 还到法院告我们 , 法院也向着她……”他的头微微扬了扬 , 似乎蛮有道理 。
“为房子 , 就可以杀人吗?”审讯员显然不太相信他的话 。
“再有 , 再有就是我妈妈老挤兑我 , 说我不像个男子汉 , 骂我是窝囊废 。 我杀了奶奶 , 也是为了让她看看 , 我到底是不是个男子汉 , 就这些 , 没别的了 , 我说得都是实话 。 ”他表情恳切地望着面前的警察 。

回答是如此简单 , 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 。 可是以后的审讯 , 直至到了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庭上 , 他一直都这么说 。 公检法机关在各个阶段的工作中 , 对杀人动因都进行过调查核实 , 未发现任何疑点 。 大量证据表明 , 他的供述是真实的 。
为了这么点事情 , 便能将奶奶杀死 , 实在令人费解 。 然而 , 当我们将笔触探入他的家庭 , 并沿着他的成长道路作一番探寻之后 , 疑团才渐渐打开 。
王晓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 , 父亲(遇害老人的独生儿子)是工人 , 母亲也是工人 。 童年时代的王晓华像许许多多孩子一样 , 天真可爱 。 他爱这个七彩的世界 , 同时也对这个令人目弦的世界充满了惊奇和兴趣 , 用那双孩子的眼睛去观察去探究 。
【老人遇害凶手竟是孙子,凶手自供状让人惊愕!1991年郑州仇杀案】王晓华的父亲老实本分 , 少言寡语 , 他的母亲却是生性刁悍 , 出言尖刻 。 不知这对夫妻是怎样阴差阳错地结合到了一起 。 从他们共同生活后不久 , 这个家庭里便时时充斥着火药味 。 鸡毛蒜皮的小事 , 也可能成为一场“大战”的导火索 , 吵闹成了这个家庭的“保留节目” 。 和一些家庭一样 , 他们共同维持着这不死不活的婚姻 , 硬撑着一个脆弱的社会细胞 。 从晓华记事起 , 他所领略的就是这种无休止的“内战” 。 当然 , 更多的是母亲的颐指气使和高声斥骂 。

一天 , 母亲下班回家 , 嫌饭没做好便口出不逊 , 父亲回敬了两句 , 于是乎烽烟突起 , 直至相互扭打起来 。
又一天 , 奶奶正为晓华缝补衣服 , 妈妈也不知为什么与她大吵起来 。 晓华知道 , 妈妈和奶奶吵是冲着爸爸来的 , 可他没想到 , 妈妈竟然举起手打了奶奶 , 那一次奶奶病了十多天 。
由夫妻间厉声对骂 , 比赛式地摔东西 , 到相互扭打 , 无缘由的迁怒 , 这对夫妻的关系在一步步恶化 , 而且丝毫也不避违孩子 。
晓华将这一桩桩一件件都看在眼里 , 起初他怕 , 吓得嚎啕大哭 , 可没有谁理会他 。 他也无法判明这复杂矛盾中的是是非非 。 慢慢地 , 他适应了家庭中的这种不正常气氛 , 对周围的一切 , 他已经习以为常 。 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灰暗 , 自私、冷漠、愚味、野蜜的种子深植入他的心田 , 他的性格开始发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畸变 。
有人曾问他最喜欢什么?
“我最喜欢看打架那才有意思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
在学校 , 不论是男同学女同学 , 也不管是强者还是弱者 , 只要他不如意 , 便会挥动起自己粗壮的小拳头 。 在街道 , 他以打架斗狠而闻名 , 小小年纪 , 俨然成了一个无人敢招惹的小霸王 。
当夫妻感情彻底破裂之后 , 无论用何种高妙的手段去弥合修补 , 其结果都将是有害而无益的 。 其受害不仅是对夫妻双方 , 而且会累及孩子 。

长久的胡乱凑合 , 使晓华的父亲过迟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 他感到这令人齿寒的婚姻实在无法维继下去了 , 他渴盼解除这令人窒息的束缚 。 终于 , 他向法院提出了离婚请求 。 妻子在法官面前撒了几回泼 , 争取到了全部物质要求之后 , 爽爽快快地在离婚调解书上签了字 。 孩子归她抚养;家里有价值的财产几乎全部分割给她;丈夫每月须照付一笔不小的抚养费;此外 , 房子归她与孩子居住 。 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再清楚不过 , 房子是婚姻案件中一个重要因素 , 无怪乎有人形容说 , 良妻易找 , 陋室难寻 。 可是为了孙子 , 也为了尽快结束这已然死去的婚姻 , 老人劝说儿子搬出了祖居的住房 , 母子俩住进了那间自搭的小棚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