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樽海鞘黏在一起 , 边消化藻类植物 , 同时还能游泳 , 科学家曾经做过计算 , 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的樽海鞘 , 光是消耗藻类植物产生的碳总量 , 就能达到74% 。 然后把这些排出来的二氧化碳聚集在一起 , 变成一种小球 , 然后樽海鞘每天带着这些排泄物 , 白天的时候把它们带到深海排放出去 , 到了晚上的时候再游到海面上 , 继续吃这些藻类植物 , 往来作垂直运动 , 就跟坐电梯一样 。 不过电梯的时间还是要比樽海鞘运动要快的 , 动物学家曾经做过统计 , 这些排泄物一天能下降一千米 , 即便是樽海鞘死亡之后 , 每天也能下降475米 , 这个速度对这个小生物来说 , 是非常快的 。 所以每天这些成吨的二氧化碳 , 都被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生物运到了海底深处 。
“温室效应”的元凶虽然这些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并没有直接排到大气中 , 可也在间接加剧了温室效应 。 在这其中不难看出一个碳循环过程 , 樽海鞘吃掉藻类植物后 , 释放二氧化碳 , 而当樽海鞘死亡之后 , 这些二氧化碳溶解到大海中 , 要么能再次被一些植物或者动物利用 , 要么就是跑到大气层中 , 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成分 。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也曾做过数据调查 , 在过去50年内 , 南极大陆的气温上升了3度左右 , 西海岸的冰川也融化了87% , 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完全失去了40%的海冰 , 最近全球变暖的趋势仍在加剧 。 当然 , 只能说樽海鞘的这个行为只是引起了部分影响 , 不能完全甩锅给它们 , 毕竟比起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 , 它们所做的这些也不足为提 。
肠胃里全是微塑料 , 同类无一幸免根据樽海鞘独特的消化和运动方式 , 同样也带来了更不幸的消息 。 人类科技逐年进步 , 带来了很多塑料垃圾 , 这种微塑料成分排入大海中 , 就会被樽海鞘吃掉 , 一位名叫詹妮弗?布兰登的海洋研究学者 ,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 , 曾经做过调查 。 在2009年~2017年做过有关海水的实验分析中 , 发现所有的樽海鞘胃里都有微塑料 , 而樽海鞘的消化系统运作的效率非常高 , 基本吃了东西之后 , 能在2~7小时内快速完全消化 , 不管樽海鞘处于哪一生命阶段 , 身体中都有着塑料 。 后根据实验数据显示 , 每平方米海水中约有830万块微塑料 , 这些塑料被樽海鞘吸收后 , 通过垂直运动再运往海地 , 深海中的生物们也难以幸免 , 肠胃中或多或少也会有这些微塑料 , 尤其是像虾蟹、深海鱼这些常被人当做食物的生物们 。
特殊的繁殖方式 , 带来了数学灵感关于樽海鞘的奥秘还不仅限于此 , 学过编程的朋友们可能听说过 , 那就是樽海鞘算法 。 这个算法正是受樽海鞘克隆繁殖的影响 , 在2017年由S.Mirjalili提出 , 通过观察樽海鞘的繁殖规律推算出数学公式 , 建立了相关模型 , 以后也会逐步用于更多的科学实践中 。
不管是温室效应的加剧 , 还是在樽海鞘体内发现的微塑料 , 都足以说明现在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 。 而目前南极洲冰川消失速度也比上世纪90年代快了5倍 , 北极更是达到了3天时间融化60亿吨冰的速度 。 再加上很多工业废水、生活垃圾 , 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大海 , 导致了很多海洋生物体内都有了化学物质 , 海洋生态环境从北到南日益变差 。 在短期内 , 人类看起来是最大的受益者 , 但经过无数次食物循环后 , 最终这些排放出去的“垃圾”还是会回到人类身边 。 樽海鞘虽然小小一只 , 不足为提 , 但是它却能跟更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 , 环境是怎样一步步恶化的 。 我想这也是我们身为人类最值得反思的!
推荐阅读
- 水坑边的小住客!却成为陆地最大掠食者的烦恼!
- 如果地球突然失去氧气5秒,人类还能支撑多久?
- 技不如人?美SLS火箭:用了20年前二手发动机,居然还比我们先进
- 美国重回月球,2600吨大火箭上天,飞船要比阿波罗大2.5倍
- 中国要为地球粗暴降温? 1000万吨碳将注入地下, 打脸光说不做国家
- 气溶胶的种种性质从成分上来说,气溶胶的种种性质是什么?
- 太空建筑的奥秘丨筑梦天下
- 戴维斯已经失宠?知情人:他已经不是非卖品,拉文成湖人关注重点
- 北极挖出史前生物尸体,为何人类会感到不安,潘多拉魔盒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