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微专题 | 盐湖( 三 )


(3)盐盖坚硬 , 路基稳定 , 避免了动图的影响;盐盖平坦 , 施工方便 , 建设成本低 。
【解析】
本题察尔汗盐湖的形成和植被分布为背景 , 涉及地表形态变化、自然地理整体性等相关知识 。
(1)读图文资料可知 , 地壳抬升形成青藏高原 , 察尔汗地区因地势低 , 集水成湖 , 因海拔升高 , 气候变干旱(降水少、光照强、多大风)蒸发旺盛 。 且入湖径流小于蒸发 , 随径流进入湖内的盐分不断积累 , 盐度越来越高 , 结晶出盐粒不断积累形成盐盖 。
(2)读图可知 , 湖积平原植被覆盖率最高 , 其次是洪积平原 , 湖滨平原植被覆盖率最低 。 洪积平原地形坡度较大 , 土壤颗粒粗大 , 大气降水下渗较快 , 土壤贫瘠不适宜植被生长 。 湖积平原土壤颗粒较细 , 水分条件好 , 适宜植被生长 。 湖滨平原地下水埋藏浅 , 蒸发旺盛 , 土壤盐碱化严重 , 不适宜植被生长 。
(3)相对青藏高原上的冻土而言 , 盐盖坚硬 , 路基牢固、稳定 , 避免了冻土对铁路的影响 。 盐盖平坦 , 施工方便 , 建设成本低 , 气候干燥 , 道路维护方便 , 因此青藏铁路建在盐盖上 。
2. 柴达木盆地原为古海洋一部分 。 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缘低洼地带的茶卡盐湖 , 面积105km2 。 天然结晶的湖盐储量丰富 , 形成深厚坚硬的盐壳 , 盐可以上平均水深约为0.2m 。 可直接铺设铁轨 , 历史上湖区运输湖盐主要采用铁路运输(下图) , 由于铁轨需要随时维护 , 费时费力 , 1989年开通运盐航道后 , 船运取代了铁路运输 。 近十年来 , 茶卡盐湖的旅游业和周边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迅速 , 对茶卡盐业影响较大 。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1)下列对茶卡盐湖湖盐的形成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下盐矿—地壳抬升—上覆岩层剥蚀
B. 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燥—地表形成盐壳
C. 海洋—地壳抬升—湖水蒸发
D. 海洋—断裂下陷—积水而成
(2)盐湖边缘的湖盐杂质含量较高 , 给湖盐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 下列对湖盐中杂质的主要来源说法错误的是(   )
A. 深居内陆 , 大陆性强 , 盐湖周边多风化碎屑物
B. 过度放牧 , 草地退化 , 多裸露的沙土
C. 游客产生的废弃物
D. 湖边煤矿开采掺入的矿渣
【答案】 1. C   2. D
【解析】
本题组以柴达木盆地的茶卡盐湖为背景 , 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 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主要是茶卡盐湖的形成过程以及周围环境对盐湖的影响 ,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 ,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题 。
(1)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原为古海洋 , 后经地壳抬升形成内陆湖 , 气候干旱 , 蒸发旺盛 , 水量较少 , 湖水盐度升高 , 最后盐类结晶析出 。 故选C 。
(2)杂质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两个 , 一个来自自然 , 一个来自于人为 。 自然界主要是该地自然风化物;人为主要是放牧导致植被减少 , 产生的沙土;还有生产生活过程产生的废弃物 。 故选D 。
3.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山西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 , 被誉为“中国死海” 。 运城盐湖古称解池 , 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中条山北麓断裂 , 出现的一个狭长凹陷地带 , 后逐渐形成湖泊 。 运城盐池周围地表、地下都储藏着大量的盐类矿体 。 运城盐池至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 , 所产盐称“解盐” , 池盐颗粒大、色洁白 , 质地纯净 , 含芒硝和镁元素较多 , 是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 运城盐池每年特定时节会变成红色 , 也就是“玫瑰湖” , 湖水颜色与湖中的卤虫、杜氏盐藻等生物繁殖关系密切 。

下图为运城盐池分布图和盐池景观图 。(1)说明运城盐湖的形成过程 。
(2)推测运城盐池变成“玫瑰湖”的季节并说明形成原因 。
(3)为可持续开发运城盐池提出合理建议 。
【答案】
(1)地壳运动过程中 , 岩层断裂凹陷形成凹地(洼地);周边河流和雨洪汇入凹地积水成湖;周边河流和雨洪不断将含盐类的矿物质带入湖中;该地区年均气温较高 , 湖水蒸发旺盛 , 含盐类的矿物质不断在湖中积累、沉淀 , 湖水所含盐分不断提高 , 从而形成盐湖 。
(2)夏季 。 夏季太阳辐射强 , 水温高 , 蒸发量大 , 湖水盐度高;适应高盐度的藻类(杜氏盐藻等)大量繁殖 , 以盐藻为食的卤虫也大量繁殖;随着湖水盐度升高卤虫、藻类等生物体色变得越来越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