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揭晓 薛其坤、颜宁等顶尖学者共话人类未来( 二 )


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六所顶尖高校分享“育人之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多年来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
本次论坛新增“校长圆桌” 。 围绕如何“引导、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教师甘坐冷板凳、探索长周期重大科学问题”等议题 ,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陈十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儒新、大湾区大学(筹)负责人田刚、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共同探讨中国高校上下求索之道 。

(校长圆桌论坛)
大学是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 。 对于高校而言 ,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 , 也代表着高等教育和大学对国家与社会的主要贡献力 。
对于企业而言 , 任何一家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都得益于创新 , 也同样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论坛上坦言 , “没有原始创新的深厚地基 , 没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科技企业的大厦再高大再漂亮 , 也难以经受风吹雨打 。 ”过去几年 , 腾讯把“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纳入公司战略 , 支持基础科研是重中之重 。 从设立科学探索奖 , 到举办青年科学家502论坛 , 再到今年新发起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 腾讯不断加大以公益形式投入基础科研领域 。 奚丹表示 , “在出资之外 , 我们还希望为探索奖获奖人精心准备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 满足青年科学家跨学科交流的需要 , 这就促成了青年科学家502论坛 。 ”奚丹介绍 , 助力国家基础科研的长远发展 , 是腾讯超越商业边界的一份长期承诺 , 将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甘当绿叶扶红花”的社会担当 。

(奚丹在论坛现场分享)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看来 , 将“科学探索奖”获奖者作为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的样本 , 通过研究他们的成长规律与创新机制 , 亦或能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育贡献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 于是在韩启德的提议下 , 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探索奖项目组共同发起了“基于科学探索奖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项目 , 以研究科学探索奖的成功经验为基础 , 希望为改进科研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提供参照;同时揭示当代中国青年科学家得以成功的内在与外在因素 , 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献计献策 。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 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 。 也只有教育界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 , 才能共同破解萦绕在科学教育领域的“钱学森之问” 。
()2022年度“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揭晓 科学界呼吁更多“从0到1”原始创新
为了试图勾勒出未来三至五年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的发展图景 , 200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依据自己的一线工作和科学洞察 , 提名并投票选出十个关键词并在论坛上正式发布 。 它们分别是:高能宇宙线起源、室温超导、新材料创制、新型RNA、类脑智能和脑机接口、面向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路、超高比能拿全储能、仿生材料与器件、复杂系统与高阶网络 。

(“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发布)
这十个关键词 , 不仅凝聚了青年科学家们探索科学“无人区”的壮志雄心 , 也凝聚了中国青年科学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前瞻研判 。 在论坛上 , 陈玲玲、吕琳媛 、吴华强等科学家就围绕基础研究关键词进行分享 。
非编码RNA被称为人类基因中的“暗物质” , 它从DNA转录而来 , 但不表达为蛋白质 , 长久以来一直用途成迷 。 这些“暗物质”到底有什么用?能够为我们对抗疾病提供哪些全新的手段?在论坛上 , 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以《新型RNA的发现与功能探索》为题 , 为人们揭秘非编码RNA 。

(陈玲玲在论坛现场分享)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复杂系统研究 , 史蒂芬·霍金也曾说过 , “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 。 2021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吕琳媛正从事复杂系统研究 , 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系统研究的“前世今生”:在秩序与混沌边缘 , 复杂科学如何在诸如人脑、生态、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中寻找普适、简单的规律?科学家如何在复杂世界中 , 寻找到隐藏着怎样的简单规则 。

【2022年度“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揭晓 薛其坤、颜宁等顶尖学者共话人类未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