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年前的“铁管”,如何做到贯穿整个山体?至今是个未解之谜( 二 )


事实上 , 白公山的山洞并非只有一个 , 而是一共有三个 , 并且都是不规则的三角形 , 都与平常的圆形山洞不一样 。
只是白公山中间的山洞较大一些 , 距离地面大概2米的高度 , 洞内最深8米左右 , 大概6米的样子 , 另外两个山洞比中间的山洞要小 , 距离地面5米左右 , 而且可能是因为时间太久远 , 洞口都被坍塌的沙石被埋了大半 , 要是不把这些沙石清除 , 根本进不去山洞里 。
而且在距离白公山铁管洞口的40多米远的托素湖附近 , 也有许多形状各异的“铁管”散落在沙岩、湖水中 , 这些残留的“铁管”直径比较小 , 只有2到4.5厘米的样子 , 最细的甚至仅有一根牙签那么细 。

“铁管”之谜周问渔在发现了这些神奇的“铁管”以后 , 不禁产生了许多的联想 , 由于他除了地质学者以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身份——作家白渔 , 他将“白公山铁管”的事情写进了自己的《走进柴达木》的书中 , 并将此认为是“外星人的遗址” 。
这其实也与在1981年的UFO事件有关 , 据说这次出现的UFO的相关目击者有上百万人之多 , 共收到了来自全国范围70多件报告 。

UFO模拟图
也因此 , 周问渔根据这件UFO事件 , 再加上白公山的神奇“铁管” , 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 , 认为这是外星人曾经来过地球的位置 。
也有人认为 , 由于白公山位于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的区域 , 又因为身处内陆 , 降雨较少 , 因此大气层稀薄 , 能够很好地观测天体 , 更方便外星人发射飞船 , 或许是外星人的发射塔 。

当然 , 也有科学家并不认可所谓的“外星人”言论 , 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原始时期的人类 , 或者是自然形成的物体 。
然而在15万年前的人类还处在较为原始的石器时期 , 新石器时代也是从1万多年前才开始的 , 也就是说 , 这个时期世界上的人类基本上都只能砸砸石头 , 敲敲木头 , 是制作不出铁质物体的 。
我国发现的最为古老的铁器距离现在也仅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 , 除非是人类可以穿越过去 , 并且要闲得无聊在15万年前的原始时期制造出了几十根铁管 , 然后还需要有一个力气达到能够将这些铁管徒手穿进山体的大力士 , 才能做出如此的效果 。

既然排除了人工制造 , 那么就剩下了自然形成的选项了 。
一位地质学家在对“白公山铁管”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 发现这些“铁管”内部居然有着植物的残留物质 , 即植物碳化以后的有机物成分 。
尽管科学家们通过显微镜等设备并没有发现“铁管”内存在比如树干等更加具有植物形态的结构 , 但是在更加深入的研究后 , 科学家们又发现了“铁管”的结构居然呈现了含铁量由外向内逐渐变少的趋势 。

甚至他们还发现一些“铁管”内部还有类似于木桩年轮一样的同心圆形态 , 这无疑是向科学家们表达出:这并不是所谓的“外星人遗址” , 而很有可能大自然形成的“铁化木” 。
其实铁化木在世界上虽然罕见 , 但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
这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会形成的地质现象 , 一般来说 , 如果树木被深埋地底后 , 附近的环境铁元素比较多 , 就可能会由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原理作用等进入植物中 , 从而形成了铁化木 。

植物对铁的吸收
甚至科学家们还将“铁管”的样品与其他星球的陨石样品进行了成分对比 , 发现前者与它们并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根本不是什么外来产物 , 而是地球本土物体 。
科学家们认为 , 白公山附近的砂岩可能就是“白公山铁管”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 早在几千万年以前 , 这个区域还不是柴达木盆地 , 而是有着丰富雨水的森林 。
由于砂岩是被洪水冲击形成的 , 所以我们可以得知 , 在当时这片森林发生洪水 , 一些树木就被洪水冲出土壤 , 并与一些含有大量铁元素的沙石一同埋在地底 。

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 这些沙石与树木之间就产生了一些反应 , 树木表层树皮构造比较细密 , 难以腐蚀 , 也就与铁元素一起融合形成了铁质结构 , 而中心的树木结构较为稀疏 , 逐渐被腐蚀殆尽 , 成为了“铁管”内部的空心结构 。

这样解释下来虽然有一定的道理 , 但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新的问题——科学家们发现“白公山铁管”附近的岩石几乎都有好几百万年的存在时间了 , 如果真的是由于地质活动形成了如今的结构 , 那么“铁管”与岩石的年龄就算是有差距 , 也不应该相差如此夸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