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国万圣之城,在欧洲人游记里,出现频率极高!( 二 )



马可·波罗称泉州港为“世界第一大港”:
“若有一船香料进入亚历山大港 , 即会有百船香料进入刺桐 。 宏伟秀丽的Zai tun(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 大批商人云集这里 , 货物堆积如山 , 的确难以想象……”

意大利上商人雅各·德安科纳称泉州为光明之城:
“街上有众多的油灯和火把 , 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得特别灿烂 , 很远就能望见 。 ”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当年来到泉州 , 他说当时的泉州港中停泊了十三艘中国船 , 船上有五层甲板 , 可容纳千人 , 巨舶载货不绝于途 。
随着航线的日益忙碌 , 佛教、基督教、穆斯林、摩尼教、印度教、道教……
各种不同信仰会于一城 , 渗透在这座千年古城的每寸肌理 , 它们相互尊重 , 安然共存 , 直到今天 。
中国万圣之城
“此地古称佛国 , 满街都是圣人” 。
一路上摩肩接踵 , 它古朴又典雅 , 精致又内敛 , 这是专属于泉州的韵味 。

因为地形的封闭 , 山高路远 , 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没有影响到闽南地区 。
那里与中原相对隔绝 , “敬天地畏鬼神”的民俗鲜活地保留在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 。
人们喜欢见神就拜 , 日常生活的欲求也喜欢求助于神明 , 妈祖的传说渗透入闽南人的血液基因 , 也深入闽南人的思维 。

大海塑造了泉州包容的性格 , 旅居泉州的外国人不仅带来了生活方式 , 也带来了自己的信仰 。宋末元初时期 , 阿拉伯人蒲寿庚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 。
这足已证明 , 当年的泉州城是何等的多元和包容 。

不同的宗教每天都在这里 , 上演着各种沉默的对话 , 在古老和现代之间 , 在中国和世界之间 。

开元寺是一定要来的一站 。
这座建于唐代 , 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寺 , 是东南沿海最大的佛教寺院 。
在这里 , 除了佛教的主体建筑外 , 还能寻到道教、婆罗门教、基督教留下的痕迹 。

在离市区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不远处的地方 , 有一个小门上悬挂着一块书写着“月台”的匾额 。
如果不进去看看 , 根本不会想到这里就是承天寺的大门 。

承天寺是一座园林寺院 , 历来受高僧的青睐 。这里曾经是原来五代节度使的私人别墅 , 后来改成寺院 , 有人称这里是城市山林 。
殿宇没有闽南建筑繁复 , 而是多了一份内敛简约 , 一景一物 , 都在强调自然之境 。


在泉州晋江市 , 有一座万山峰 , 在山的南脚 , 有一处幽静的寺庙 。
这就是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草庵寺 。

草庵建在一个高台上 , 背靠巨石 , 周围草木苍翠 。
站在这里远眺 , 泉州的风景在眼前一点点铺展开来 , 谈不上繁华 , 但是却满是小城独有的安逸 。

在众多寺庙中别具一格的清净寺 ,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 。高耸的阿拉伯门 , 刻着的古阿拉伯文的诗句 , 石壁上阿拉伯文浮雕...
这座寺庙虽然不是很大 , 却也是了解泉州多元文化的地方 。

泉州难得的烟火气
一直都觉得“烟火气”是个很虚的词 , 直到来到了泉州 , 走过了这里的老街和古村 。
西街是泉州这座古城最早形成的一条街道 , 这条1700米长的老街 , 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
当开元寺的钟声响起 , 泉州西街也醒了过来 。

早晨 , 街边小店外排起长队 , 中午 , 看似不大的餐馆里也挤满了人 , 环境不重要 , 吃的是味道 。
街边小店的阿姨 , 忙的时候热情招待每个客人 , 闲的时候 , 当然要和街坊四邻打打牌偷闲 。

千年时光在红砖古厝间 , 刻下了一道道历史的年轮 。
同时 , 为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留下了最生动的城市记忆 。


在一个个分叉小巷 , 在电线杂乱编织成的迷网...
说是老街 , 这里确实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 因为在这里留下了很多人的乡愁 。

伫立在东西街与中山路十字路口的钟楼 , 大概是泉州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了 。
独特的欧洲建筑风格 , 让它在古色古香的西街显得格外显眼 。
白天看上去不算惊艳 , 夜幕降临后 , 钟楼则放射出新的光辉 。
在这车来车往中 , 向熙熙攘攘的人群诉说着悠远的传说 。

中山路相较于西街 , 多了点文艺清新的感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