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透明,治好了我的古镇PTSD( 二 )


老板娘真是把佛系二字拿捏得死死的:开店时间偶尔看心情 , 每日限量供应 , 卖完就关门 。 但因为新鲜的口感以及店内可爱且独特的风格 , 即便有网友吐槽它过于佛系 , 仍架不住人们大老远地赶来一探究竟 。
这两年 , 一些年轻人跑来沙溪生活、开店 , 做着手作或者精品咖啡 。 低廉的租金让他们开店的梦想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 游客们也借此有了更多可以探索的宝藏店铺 。
一切都保持得刚刚好 。 在全国各处的古镇日渐变得喧闹 , 或是被网红化冲击、被消费景观改造得没有个性时 , 沙溪古镇像是一个没有跟上时代的老人 , 固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 。

历史上的沙溪:马帮、互市与古道
沙溪古镇的魅力还在于 , 每一处都浸润了时间的痕迹 , 历史在这里交错 。

△沙溪日落 。

如今的寺登村 , 还保留着冰河世纪的冰臼 。 随着冰川漂移 , 这些石头在如今的四方街、东寨门里驻足停留了千万年的时间 , 是此处的第一批“来客” 。 《在沙溪阅读时间》一书中 , 沙溪复兴工程专家黄印武形容冰臼是“冰川书写的史书 , 凝固着千万年的时间 , 只为了一次不期的邂逅” 。
冰臼之后 , 第一批沙溪先民也来了 。 一群从北方迁徙而来的氐羌人看中了这片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土地 , 定居后成为了这里的主人 。 沙溪的人类历史便从此开启 。
氐羌族在这里生活后 , 一群异国商人从众多沼泽中找到了这一处可以通行的平地 , 急忙地掏出手中的货物 , 贩卖给他们 。 这便是沙溪最早的互市 。

△傍晚的沙溪 , 羊群走在回家的路上 。
在1980年的一次鳌峰山考古中 , 考古队发掘到了当年互市上的遗物 , 有瓮、罐、纺轮等生活用品 , 也有玛瑙、绿松石等装饰物 , 甚至还有矛、剑等兵器 。 这些都足以证明互市上货物丰富 , 交易众多 。
唐代 , 茶马互市出现 , 沙溪的商业声势也更大了 。 在藏地边境 , 人们以茶叶、马匹交易为雏形 , 因此取名为“茶马互市” 。 由于生活在寒冷、干旱又缺氧的高原上 , 再加上缺乏蔬菜水果 , 藏族人民极度依赖有解腻、助消化等功能的茶叶 , 便用马匹来换取汉人的茶叶 。 他们“宁可三日无食 , 不可一日无茶” 。
借着茶马互市的交易 , 人们又开始贩卖布帛、药材等商品 。 到了宋代 , 其繁荣程度甚至需要国家干预来保持其秩序 。 大名鼎鼎的南方丝绸之路 , 茶马古道也因此应运而生 。

△坐拥着开阔景色的沙溪 。
作为茶马古道上唯一留存的古镇 , 沙溪的故事与这四个字紧密相关 。
“剑川湖之流 , 合驼强江出峡贯于川中 , 所谓沙溪也 。 其坞东西阔五六里 , 南北不下五十里 , 所出米谷甚盛 , 剑川州皆来取足焉 。 ”
明朝后期 , 徐霞客来到这里 , 在《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下了沙溪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地理 。 他特地提到了这里粮食丰盛 。 事实上 , 沙溪不仅是剑川重要的稻谷产地 , 还是当时滇西著名的三大产米乡之一 , 为周围提供了大量的食盐等物产资源 。
沙溪周遭井盐众多 , 有拉鸡井、诺邓井等产盐井 。 人们都将其运来沙溪交易 。 以西南方的弥沙井为例 , 由于坝子地势狭窄 , 村民们不得不将食盐运到平坦开阔的沙溪来交易 。 一时间 , 周遭的山谷里 , 运送食盐的马帮铃声不绝于耳 , 回荡在处处 。

△随处走进一间院子 , 都透露着古朴气息 。
沙溪因此成为了茶马古道上极为重要的驿站之一 。 马帮们在此停留、进行交易与补给 。 这也催生了兴教寺前的集市 , 以及日后繁荣的寺登街 。
据沙溪的文学史家杨延福考证 , 穿越南北的马帮与运送食盐的马帮在此交会 , 集市应运而生 。 到了明代初期 , 刚建好的兴教寺吸引了众多佛教信徒参拜 , 集市也便搬到了寺庙前的空地 , 人们得以拜佛、赶集两不误 。
兴旺的兴教寺集市 , 又让人们看到了商机 , 兴建起了寺登街 , 即沙溪如今的四方街 。

△黑潓江旁 , 垂钓的人也成为了一幅风景 。
行走在这里 , 让人不禁想象历史上 , 马帮的脚步行过沙溪 , 穿过集市上的热闹 , 在四方街处处看见人间烟火气围绕 。

一个古镇的修复与开发样本
如此宝藏的沙溪 , 却差点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
2001年 , 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2003年度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的100个世界濒危遗址名录 。 同时在这份名单上出现的 , 是那年在911事件中灰飞烟灭的纽约世贸大厦 。 这足以证明沙溪的宝贵与稀有程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