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踏迹寻音:宁波这个地方

宁波|踏迹寻音:宁波这个地方

文章图片

宁波|踏迹寻音:宁波这个地方

文章图片

宁波|踏迹寻音:宁波这个地方

文章图片

宁波|踏迹寻音:宁波这个地方

文章图片

宁波|踏迹寻音:宁波这个地方

宁波这个地方宁波 , 想打造音乐的城市 , 于是由市委宣传部和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联合办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与音乐节” , 我去采访很方便 , 因为有了高铁 , 上海过去二小时就到 。 采访结束 , 我自然会做个“踏迹寻音”之旅 。
“东来第一峰”保国寺

我住的宾馆旁边就是报国寺 , 1961年 , 保国寺同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南京中山陵、西藏布达拉宫等共同入选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可想它的“级别”之高 ,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业之一 。
它地处西北郊灵山山坳“东来第一峰”上 , 重建于北宋(1013年)的古建筑群 , 被称为“江南一绝”的古建瑰宝 。 灵山为四明山余脉 , 绵延数十里 , 一座木构建筑 , 能经历百年风雨依然挺立 , 已属不易 , 而保国寺穿越千年沧桑 , 尤其地处多雨潮湿、台风频繁、白蚁横行的江南 , 经受了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天灾人祸 , 依然巍然屹立 , 当属奇迹 。 这奇迹不仅在于它的千年高龄 , 还在于它大殿内“鸟不栖 , 虫不入 , 蜘蛛不结网 , 梁上不积尘”的千年之谜 。

保国寺山门及天王殿前的院落虽无宏敞扩豁之观 , 却有包涵盘固之势 。 千百年来香灯悠远 , 法系绵延 , 其他名山巨刹莫有过于斯者 。
过山门后 , 直入前堂 , 浏览一下简介 , 方知它沧桑历史 。 在唐代灭佛时代 , 这里也没幸免 , 后来可恭和尚入京恳求恢复古寺 , 恰逢久旱 , 可恭前辈跪莲诵典 , 终求得大雨三天 , 当时皇帝知悉后 , 召见可恭和尚 , 赐准复寺 。 里头也可看到一些皇帝钦赐的佛经 。
真正另该寺闻名中外的是其奇特的木建筑结构 ,由几跟木柱支架 , 令人费解的是木柱是歪斜的!上面的支架层层迭迭 , 形成澡井 , 最令人惊叹的是该建筑内鸟不入 , 虫不飞 , 蜘蛛不结网 , 梁上不积尘!!简直不可思议!
再次踏访天一阁
多年前去过天一阁 , 那个时候还没有修缮 , 虽然“破败” , 但记忆深刻 。 据说 , 到宁波不到天一阁 , 就好像到苏州不看园林 , 到杭州不游西湖一样遗憾 。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 。 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七万余卷于此 , 从此天下文人雅士皆以能一登天一阁读书为荣耀 。 现在的天一阁博物馆 , 由藏书区、园林区、展览区三大块组成 。 有此三区 , 博物馆就很具古典园林规模 。 因此天一阁也是园林 , 不过毕竟是现代园林家造的 , 比起苏州古典园林还是逊色了点 。

首先进入北部的藏书区 。 北部是天一阁最早形成规模之处 。 这里以宝书楼为中心 , 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司马弟、宝书楼、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 。 东明草堂是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处 。 司马弟为范钦宅弟 , 范氏故居为其后裔生活之所 。 司马弟和故居都紧贴在宝书楼西面 。 但宝书楼有高墙环绕 , 因而生活区和藏书区隔离 , 可见范钦安排之精心 。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宝书楼前(南) 。 楼上一大间 , 楼下成六间 , 楼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 名天一阁 , 是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 。 清康熙时 , 范钦曾孙范光文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 。 园林以“福、禄、寿”作主题 , 用山石叠成九狮一象 。 还有一石酷似微微抬头朝着宝书楼的少女 。
导游说起一个典故:一酷爱读书的女子为了登阁读书 , 到范家先当侍女 , 后嫁为妾 。 岂知范家规定女子不能登阁!这让她很伤心 , 每每经过阁前必凄怨地朝阁里看 , 梦想有一天能进入…… , 于是这个女子的形象就成了这块石头 。 从宝书楼看天一池之美 , 绝不亚于从狮子林指柏轩看狮子峰 ,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 北面的尊经阁原在宁波府学内 , 系光绪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 , 1935年移建于此 。 尊经阁三重飞檐 , 气势磅礴 。 许多佛教建筑的尊经阁都比不它庄严雄伟 。 最北面是明州碑林 , 大部分从宁波府学迁来 , 保存了自元世祖至清光绪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 , 而千晋斋藏有各式材料、不同大小的晋砖千余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