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送光明——山东电力海缆运检中心工作纪实( 二 )


针对海上天气多变、风浪大、海底能见度低 , 阶段性天气恶劣等困难 , 海缆分公司施工人员分工协作 , 倒排工期 , 落实风机吊装计划、海缆排产计划、物资供应厂家生产计划和各环节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 利用横道图的形式 , 准确把握接缆、施工、试验等时间节点 , 挂图作战 , 拼速度、抢进度 , 发挥专班优势 , 强化专业合作 , 在有限的施工窗口期内 , 昼夜施工 , 为项目施工按下了“加速键” , 助力项目提前竣工 。
“海上施工跟陆地施工有很大的区别 , 潮汐、海浪、洋流、天气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了施工进度 , 海面风平浪静 , 海底暗流涌动 。 ”海缆分公司经理赵作斌说 。 为确保海缆敷设质量可控在控 , 作业人员采用了“水下超短基线定位系统” , 可精确定位海缆路径 , 保证敷设工作顺利进行 。
“十四五”期间 , 山东海上风电规划了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海上风电片区建设 , 海缆分公司积极拓展中国北方长江以北地区岛屿供电、海上风电、石油平台、海洋牧场平台海缆施工、运维、抢修业务 。 目前 , 海缆分公司已承接了半岛南3、4号海上风电、烟台“耕海1号”综合能源、莱州中广核风电等多个项目 , 同期正在施工国电投半岛南V场、三峡潍坊等多个海上项目 , 探索海上作业平台、海上新能源发电、海底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等离岸电网建设海缆市场业务 。
不仅如此 , 山东电力海缆运检中心还是硬件装备上升级 , 配备了7艘船舶 , 掌握了35千伏至220千伏海缆施工技术 , 配备海巡船用于日常巡视 , 全面提升海缆施工、抢修、运维管理能力 。
一根海缆传递光明 海岛焕发蓬勃生机
海岛的供电重头戏都在海上 。 长岛县151个岛屿分散在渤海深处 , 县域电网与烟台主电网之间的联络以及其中10个居民岛和1个驻军岛均是通过不同电压等级的海底电缆供电 。 10千伏以上海底电缆总长度达132.7千米 , 占线路总长度的45%以上 。
上世纪80年代 , 长岛县提出了“耕海牧渔”的发展政策 , 鼓励居民靠海吃海 , 向海洋要效益 。 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 , 海产捕捞、海产品粗加工、栉孔扇贝养殖业蓬勃兴起 。 1982年10月 , 35千伏蓬长线投运 。 通了“长明电”的长岛县 , 把以科技手段发展养殖业定为发展的主基调 。 长岛县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 。
近年来 , 随着各电压等级的海底电缆陆续敷设 , 长岛电网日趋完善 。 长岛因地制宜地推广海水源等供暖技术 , 一次性淘汰燃油公交车 , 建设智能充电桩等配套设施 , 在北部岛屿建成了智能微电网群互联工程 , 实施了一系列清洁能源助力绿色发展的措施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正在长岛一步步变为现实 。
目前 , 实现全部电气化的长岛 , 渔家乐旅游项目日渐红火 。 全县有1000多家渔家乐 , 全部实现全电厨房 , 再一次引领了渔家乐的新风尚 。 50辆纯电动公交车奔驰在各条线路 , 体验着长岛的生态之旅 。
与陆地架线相比 , 海缆日常运维、抢修更复杂且危险 。 到了冬天 , 遇到大风大浪等恶劣天气 , 海缆容易出现故障 。 为了及时抢修 , 供电员工经常顶着六七级大风出海作业 。 衣服被风浪打湿 , 施工人员冷得像掉进冰窟窿 。
海缆运检中心采取先进的电缆检测设备 , 运用低压脉冲反射法、DSP信号处理技术、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 , 强化海底电缆故障诊断 。 运用监控系统 , 将海缆坐标输入到监控系统 , 就能了解全海域所有登录AIS船只始发港、到达港、途经地及航行路线 。 当海缆遭受过往船只破坏时 , 该系统将第一时间告警并能够追溯30天内的航行轨迹 , 海缆放外力破坏从被动变主动 , 大大降低了海缆受外力破坏的概率 。
海缆改变了海岛的生活 。 海岛的用能方式从建设火电厂到使用大网电 , 从使用化石能源到应用清洁能源 , 再到推动全域清洁供暖 , 电动公交全覆盖 。 每一次变革、每一项措施都围绕生态发展迈进 。 让人特别欣喜的是 , 长岛人走上了生态活则满盘活、电力兴则百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精研科技创新 , 打造智能化海缆运检体系
海底电缆是海岛居民光明的“生命线” 。 “海缆基地管辖海缆回路长度320.6公里 , 覆盖烟台、青岛、威海海域 。 ”山东电力海缆运检中心副主任孙晓光说 。 为了提升运维水平 , 海缆运检中心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辅助研判 , 覆盖海面、水下、海缆本体三个维度 , 实现对海缆运检、抢修、施工的智能立体监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