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施暴者自认为是正义者,沉默者自认为是局外者


《总有一天》:施暴者自认为是正义者,沉默者自认为是局外者


文章图片


《总有一天》:施暴者自认为是正义者,沉默者自认为是局外者


文章图片


艾瑞克和赫曼成长于单亲家庭 , 性格叛逆 , 屡屡闯祸 。
由于母亲突然病重和舅舅无力抚养 , 兄弟两个被送进了一家特殊的学校 。
这所学校专门接受难以管教的“问题儿童” 。
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 , 有这样几种角色 。
第一 , 施暴者 。校长坚信 , 暴力是对付坏孩子的绝佳方式 。
他说:“没有人能再教育你们了 , 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 , 不经过捶打不会成为男子汉 , 你会感激这个地方的 , 他们将来会明白我的贡献的 。 ”
第二种 , 追随者 。身材矮胖男老师性格软弱 , 但是作为下属 , 为了得到校长的肯定 , 他将校长的“教育方式”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手里 。

第三种 , 强奸犯 。身材矮小、衰老驼背的中年男老师经常在夜晚潜入孩子们的宿舍 , 将自己的选好的孩子叫到自己的房间 。 在这些还不知道什么是“性”的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欲望
第四种 , 纵容者 。年老的女老师在学校工作多年 , 对以校长为首的一众老师的暴力行径视若无睹 。 她虽然会劝导照顾被殴打的孩子 , 但是却从未阻止施暴 。
第五种 , 从众者 。赫曼个子瘦小 , 脚有残疾 , 在说出自己想成为宇航员的梦想之后 , 他被校长当众掌掴 , 并且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 。
在集体劳动过程中 , 哥哥艾瑞克被摁在地上 , 其他学生逼迫赫曼爬到水塔上 , 同时用石块丢他 。

在欺侮和暴打之后 , 兄弟两人被管教得“越来越乖” 。
他们等啊等 , 最后等来了妈妈的死讯 , 等来了舅舅的抛弃 , 等来了明明可以离开学校 , 校长却不放人的结局 。
电影有这样一个小设计 。
当镜头在学校时 , 画面是灰暗的 。
当镜头不在学校时 , 画面是温暖的 。
《总有一天》恐怖之一:施暴者自认为是正义者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不怕坏人杀人放火 , 就怕坏人人模狗样 。
就是这样一所没有人性的学校多次被外来的检查机构肯定和表扬 , 让校长引以为豪 。
“男孩子管教就应该用这样的方法 。 ”
校长先生说着这样的话 , 对于扮演坏孩子救赎者的角色乐此不疲 。
他构建了一个专门对付坏孩子的教育体系 , 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 最后把自己也骗进去了 。
当年 , 杨永信使用电击疗法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的时间轰动一时 。
柴静对杨永信事件进行采访时 , 我对两段对话印象深刻 。
一个是柴静采访戒瘾组织的生活委员 。

柴静:那你还能记得你身体当时的状态吗?
生活委员:两个振动得非常快的锤子敲你的太阳穴
柴静:你会叫喊吗?
生活委员:叫不出来 , 嘴张不开 。
另一个是柴静采访正在戒瘾的女孩 。

柴静:你在这接受过电击的治疗吗?
女孩:接受过 。
柴静:疼痛吗?
女孩:有一点疼 , 但不是很疼 。
柴静:你能接受吗?
女孩:能接受 。
柴静: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疼呢?
女孩:能让大脑清醒 , 能在内心深处思考问题 。
柴静:为什么疼痛的时候你就能清醒呢?
女孩:只是一点点疼 , 就是那种微痛
柴静:你觉得你是真的清醒了 , 还是说你因为害怕就服从了?
女孩:真正清醒了
柴静:真的吗?
女孩:真的 。 (女孩开始掉眼泪)
柴静:为什么哭呢?
女孩:我没有 。 (继续流泪)
柴静:你在流眼泪了 。
女孩:没有 , 我想呆在这儿 。 (大颗大颗的眼泪掉下来)

对于勇于承担错误、服从杨永信安排的孩子 , 就用5毫安的电“点两下算完”;
而对于有反抗行为的孩子 , 最多可以用到40毫安的电流进行电击 。
【《总有一天》:施暴者自认为是正义者,沉默者自认为是局外者】这像极了《总有一天》中校长的教育理念:听话的孩子可以相安无事 , 稍微反抗就是毒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