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货币体系的概况:银铜双本位与钞法的影响( 二 )



一种是仿造宋代“大朝通宝”的铜币 , 这是一种开国时的纪念铜币 , 于成吉思汗在位时首先出现 , 也是蒙古人最早接触与使用的铜币 。
当然 , 除了这两种比较常见的铜币以外 , 元代还铸造过一些供养钱 。 每逢国家遇到大事或喜事 , 比如皇帝继位、战争取得胜利时 , 朝廷都要发行一些用来庆祝的钱币 , 一般也是年号钱 。

3.纸币
元代纸币在刚发行之时 , 没有什么特点 , 就是照搬照抄宋金时期的纸币制度 , 通过官府的强制手段 , 在地方乃至全国范围内推行 。
到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 , 中书省开始改革纸币制度 。 比较明显的进步是:严厉打击旧抄兑换新钞中的舞弊现象 , 并提高了白银与纸币的兑换比例 。
话虽如此 , 元代统治者却没能意识到本国货币体系中的一些根源问题 , 最终给国家带来了较为消极的负面影响 。

元代的货币政策针对金属货币与纸币 , 元代统治者实行了两种不一样的政策 。 历史证明 , 这些政策的优劣性对元朝日后的发展 , 产生了深远影响 。
1.银铜双本位政策
这里说的银铜双本位 , 是指元代发行金属货币时 , 没有主次之分 。 铜币与银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很透明 , 而且它们之间可以自由买卖与贸易 。
可在一般情况下 , 这种情形只适用于一成不变的经济体系 , 是一种理想化的货币体系 。 毕竟 , 谁都无法保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兴衰 , 铜币与银锭子的价值 , 是否能保持稳定 。

事实证明 , 这种货币政策是有些天真的 。 随着国家社会从战乱过渡到稳定 , 市场经济也在逐渐恢复 。 元代时 , 依旧出现了大量金属货币外流的现象 。 这看似对银铜本位政策影响不大 , 但它却干扰了整个市场 。
因为与金属货币并行的 , 还有纸币 。
2.元代的纸币管理
在古代货币史中 , 元代的纸币管理政策 , 是有一定亮点的 。 比如当时推行的中统钞 , 对稳定国家国币体系 , 做出了重要贡献 。 而值得一提的 , 是元代至元年间推行的钞法 , 这是最早的纸币条例 。

首先 , 它吸收了两宋时期的教训 。 为了提高纸钞的信用度 , 朝廷将其与白银直接关联 。
百姓持有纸币 , 可以随时随地在全国各地的指定地点兑换 。 为此 , 朝廷还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专门的钞库 , 以应对突然起来的货币危机 。
【元代货币体系的概况:银铜双本位与钞法的影响】其次 , 朝廷垄断发行 。 在当时 , “宝钞”是唯一的法定纸币 。 朝廷专门设立了“钞券提举司” , 并在全国各地开设分支 。 无论是纸币发行 , 还是新旧换界 , 亦或是前面提到的兑换钱币 , 全部都交由官府一手完成 。

此举 , 既能让纸币流通的过程更加透明化 ,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舞弊行为 , 以免防止官员贪污 。
值得一提的是 , 纸币不再分界 , 也没有设立期限 。 一旦发行 , 便可在全国任意一个地方随便使用 。 而且 , 还不用担心它的时效性 。
最后 , 是朝廷对于纸币的管控 。 为了扩大纸币的影响力 , 增加他们的用途 。 元代统治者还规定:百姓不仅能用纸币交税 , 而且还能用它解决债务、贸易等问题 。 显然 , 元代这种行为 , 还是为了增加纸币在百姓心目中的信用 。

结合上面几点 , 可以看出元代钞法的几个特点:
其一 , 它的各项规定 , 都是颇为完善且具体的 。 往往一个货币政策背后 , 是有多个部门协同运行的 。
其二 , 元代钞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制度 , 它的亮点还在于:能主动站在百姓的角度上 , 来看待国家的信用问题 。 为此 , 朝廷还规定 , 不允许民间私自买卖或交易金银 , 并将其牢牢控制在手中 , 以此来给纸币莫大的信心 。

只可惜 , 元代统治者却犯了一个老错误 , 那就是仗着国家的强大储备 , 多次滥发纸币 , 最终引起了颇为恶劣的通货膨胀 。
到了元代末期 , 当时的米价比之中统年间 , 甚至上涨了六七万倍 。 百姓之间的交易 , 也已经退回到以物易物的状态 。 只有一部分人手中 , 还握有金属货币 。
当然 , 除了滥发货币以外 , 造成元代中后期通货膨胀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便是元代朝局的混乱与饮鸩止渴的掠夺式经济思想 。

先来看第一点 , 元代历史上 , 有个现象十分明显:那就是换届太快 。 一方面 , 元代是游牧民族出身 , 不太擅长于治国;而另一方面 , 在遇到时局动荡时 , 却鲜少有人能站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