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外卖,为啥总是被偷,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三 )


Shing被偷过一次外卖 。 当时 , 他采取的处理方式 , 是再点一份外卖——这也是人们丢失外卖后最常见的应对方式 。
事实上 , Shing曾经在校内发起过一项问卷调查 , 结果发现 , 大家的解决方式惊人一致:只有差不多30%的人会选择花时间去维权 , 70%的人选择在网上骂骂小偷泄愤 , 可见大部分人都自认倒霉——
在一项行为实验中 , Shing还将舍友的外卖藏起来 , 观察后者在“外卖被盗”前后的一连串反应 , “一般情况下 , 大家下楼找一圈 , 发现外卖不见了 , 最多会在群里骂几句 , 很少有人会花时间去查监控 , 而且就算揪了一两个人出来 , 也还会再发生” 。
原因并不难猜:大家平时都很忙 , 很少有人会愿意为了一份十几元的外卖 , 去牺牲自己的大量时间维权 , 而这也导致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每到期中、期末等复习备考期 , 在同学们特别忙的时候 , 外卖被盗的频率就会直线上升 。

Shing记录下了舍友从点外卖到丢外卖的心路历程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随着外卖被盗事件屡屡发生 , Shing也感受到了身边环境的变化:如今大家点了一份外卖之后 , 只要手机App上显示还有5分钟到达 , 就会提前下楼去坐等外卖 , 生怕被人偷走 。
这意味着社区信任度的下降 , 而人们的沉默以对 , 反过来也会助长偷外卖的猖獗风气 , 实际上是一个恶性循环:“好像大家已经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几分钟内不拿外卖 , 就默认它(活该)会被偷走了 。 ”
针对这一现象 , Shing决定做点什么 , 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偷外卖的行为 , 给周遭环境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我觉得游戏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媒介 , 大家可以代入一个角色去博弈 , 或许可以通过这一点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 ”
2021年 , 在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后 , Shing设计出了一款回合制的桌面游戏:在游戏中 , 大家可以选择自己的角色(普通人、小偷、复仇者) , 每个人有5滴血(饥饿值) , 中间还有5块亚克力板 , 代表社会信任度 。
玩家在每个回合都会掉一滴血 , 只能通过吃外卖来回血 , 而外卖则会在每个回合通过投骰子来随机分配 , 没有拿到外卖的人可以选择偷外卖 , 但会导致中间的亚克力板被推翻一块——当一方的饥饿值耗尽(有人饿死) , 或是亚克力板全部被推翻(社区失衡) , 游戏也就结束了 。

Shing还设计了不少功能牌 , 比如“复仇”“重启”“无效”等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实际上 , Shing故意设置了一种不公平的机制 , 就是为了说明在这样的恶性事件中 , “没有人是赢家 , 或者说很难有真正的赢家” , 在试玩游戏的过程中 , 玩家们也展开了有趣的心理博弈:
抽到小偷角色的玩家 , 并不是在每一回合都会选择偷外卖 , 只有在自己的血快掉光、亚克力板还在的时候才会行动 , “小偷是利益驱动型的人 , (偷外卖)对自己有一定风险的时候 , 就不会这么做”;
而抽到其他角色的玩家 , 当他们有能力去“报复”偷外卖行为时 , 就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这个技能 , 但可惜在现实生活中 , 这一行动却往往会因为维权成本过高而作罢 。
最后 , Shing决定将自己的调研结果、桌面游戏制作成一份假外卖 , 在宿舍楼下定点投放给外卖小偷 , “毕竟小偷不会上门来找我玩游戏”——
“我觉得如果小偷打开包装 , 发现是一份在教育他的假外卖 , 肯定会觉得很羞愧 , 因为他知道自己被耍了 。 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 , 他们是一时走错了路 , 这也是我投放假外卖的原因 , 希望他们能打开看看 , 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多有破坏性 , 这样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 ”

Shing在宿舍楼下定点投放假外卖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正如Shing所说 , 偷外卖造成的后果 , 并不是丢失一件物品这么简单:
在小偷的眼中 , 自己只是偷了一份十几元的外卖 , 但在失主的眼中 , 这份外卖可能是自己学习了几小时、上了一天课 , 回到宿舍饥饿难耐时给自己的一份犒赏 , 对于当事人而言 , 这绝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食物 。
面对外卖被盗的情况 , 有人选择“用魔法打败魔法” , 也因此引发了不少荒诞的闹剧:
比如今年5月 , 浙江周先生在多次被偷外卖后 , 点了一份“变态辣”外卖 , 最终邻居家的孩子偷了这份外卖 , 被送到医院花2000元治疗 , 反过来将周先生告上法院——当然 , 法院经过审理 , 依法驳回了邻居的诉讼请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