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家说中国距离核聚变发电还有6年左右的时间 , 而且国家已经开始建设全球最大的脉冲驱动器 , 预计在2028年左右可以发电 。 有其他报道说 , 中国核聚变电站并有望2035年商用发电 , 2050年大力普及 , 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已经是领头羊了 。 核聚变再领先 , 也要看到其他的能源科技同等重要 。
从总量上看 , 核聚变所需燃料氘氚、氦3等在地球月球储量 , 按当前能源消耗计算只够用1万年 。 以氘氘为燃料的够人类使用100亿年 , 但当前人类没有办法开发氘氘核聚变 , 更不用说商业化 。 也就是说人类能掌握的核聚变总量仍有限 。 比不上可以利用的太阳能 。
当前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绝大多数来自太阳能 。 即便如中国科学家预计 , 人类2035年后掌握了核聚变技术实现商业化 。 但可控核聚变的热值只够按当前能源消耗量用1万年 , 地表年蒸发水资源50.5万立方千米 , 折合约505万亿吨 , 其中10%会变成地表河流或冰川水资源 。 约50万亿吨 。 按吨水蒸发耗能约650~700度电能 , 地球水资源6年吸收的总能量也够人类使用1万年 。 跟氘氚(氦3)核聚变总量相当 。 如果这些吸收的能量0.01%(万分之一)转化为电能足够人类使用 。
海洋的年蒸发量在1~3米 。 沙漠也能达到 。 如果往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约5000平方公里的荒漠沙漠调入足够多的水资源 , 按最少蒸发量1米计算 。 约50万亿吨水资源 , 吸收的太阳能也相当于人类年消耗的175倍 。 这些被水资源吸收的太阳能有0.5%转化为风电、水电 。 就足够200万亿度电能 , 相当一次人类能耗的总和 。 2021年全球总发电量才28.5万亿度 。 也就是说人类总耗电可以提升约10倍以上 。 这巨大能源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都是巨大进步 。
也就是说人类心心念念的可控核聚变在太阳面前 , 真的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 中国科学家一路领先 , 会不会走到一条错误的方向 , 或者没走最好的道路上?核能总量跟太阳能相比不值一提 , 能够工程实现的核聚变能量则更少 。 撒哈拉沙漠1%的面积铺上太阳光伏面板 , 就能满足全球的电力能源需求 。 将中国的高速公路铺满光伏面板 , 产生的电力中国也用不完 , 但光伏成本高 , 没有了阳光则需要储能 。 水蒸发吸收太阳 , 再转化为电能的工程实现成本如何呢?能否降低储能需求规模?
如何地利用这水吸收太阳能的自然规律 , 满足人类能源需求 。 下面以福河工程为例 , 说明核聚变之外的选择有很多 , 能效超过核聚变 。
福河工程是往准噶尔盆地内沙漠调水 , 沙漠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 , 沙漠年蒸发量在2~3米 , 一年可以蒸发1000亿吨水 。 截流额河100亿吨水 , 存10年就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 而蒸发1000亿吨水需要约70万亿度电能 , 2021年中国发电量是8.4万亿度 , 十倍于全国全年发电 , 如果蒸发水的能量有1%转化为电能 , 也就是1000亿吨水有1200米落差可用来水力发电 , 能发4000亿度 。 可能增加约二十分之一的发电量 。 光伏发电技术努力了几代人 , 其发电量不到这个工程预期 。 而实现这个工程投资不超300亿 , 再加上数千亿水电站投资即可 。 即便只能增加一个三峡1000亿度都是非常了不起 , 水蒸气汇聚让风能更容易汇聚 , 工程实现也会更多 。 该工程完工后 , 风力发电潜力也会大增 。 其潜力应该超过全国8万亿度的 。
仅仅是从太阳能STS的利用角度 , 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成本低 , 盆地内三面环山 , 山体海拔高度都是两三千米一半的落差可发电 , 水汽的逃逸量少 。 能否达到预期?如果可以 , 那么这是太阳能利用方式的比较好的方案 。
往沙漠调水数万亿吨水 。 水循环对大气的影响远超过二氧化碳 , 沙漠荒漠面积占到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 人类大规模开发荒漠沙漠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数万亿吨水 , 在陆地上再次变为降雨 , 人类掌控的电能将会增加数倍 , 但不能控制降雨地点 , 雨水不是你指哪里他就下到哪里的 。 陆地上面积三分之二有大量水份蒸发 , 有很多雨水下到了海洋中 。 但是福河工程的水利工程投入产出比极高 , 哪怕只达到能源产出预期十分一也是一本万利了 。
有人说核聚变也是太空开发 , 星际旅行的最好选择 , 说这话的都是没头脑的 。 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只可以大规模开发月球、火星 。 月球太阳能1.3KW每平方米 , 火星也有0.5KW的功率 。 太阳就是天然的核聚变 , 你还在飞船上装一个核聚变装置?如何在月球火星应用太阳能才是正道 。
推荐阅读
- 永生细胞——海拉细胞
- NorthStar地球与空间公司完成3500万美元C轮融资,致力于提供天基空间态势感知服务
- 因成本严重超支,NASA取消一项从太空进行温室气体监测的GeoCarb任务
- 卫星扫描地球!美在太空撑开100米“大伞”,我国也突破了此技术
- 地球质量达60万亿亿吨,为什么可以漂浮在太空,而不向下坠落?
- 气候已不可逆转?中国海平面确定上升,如升7米,发达区都受影响
- 科幻作品告诉我们:人类语言面临多重挑战,我们能否突出重围?
- 无需避讳,死者为大
- 中国首次,天问二号要来了!目标不在火星,美国又来要数据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