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孩子与21岁网红骑摩托相撞,没有什么比教会孩子惜命重要( 二 )


在10月7日那天 , 她参加一个活动 , 由于车速过快 , 外加可能越线 , 她不幸与对面的摩托车发生碰撞 , 当场去世 , 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 ???

身为父母 , 看着这样惨烈的悲剧 , 可能会想不通:为什么这些年轻人会这样呢?为了追求速度与激情 , 完全不把交通规则放在心上 。 既不在意自己的安危 , 也不在乎路人的安全!?????
其实 , 只要多关注一下 , 就会知道 , 10几20出头的年轻人 , 遭受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可能性是童年期或成年期的三倍 。
我的青少年心理老师曾经讲过 , 在他做的青少年有关调查中 。 他发现 , 虽然青少年在身体上比儿童或成年人更健壮 , 但在可避免的原因造成的死亡中 , 他们却构成了最大的肇事者群体 。
所谓可避免的原因是指导致永久伤害和死亡的冒险行为或危险行为 。 比如事故、药物滥用、伤人、自残或自杀等 。 ??
12岁到24岁期间 , 是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段时期 。 很多这个阶段的青少年 , 会做出极端行为 , 让他们失去生命和四肢 , 给自己及他人的生活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 ?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 , 当然是青少年喜欢追求刺激的心理原因 。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 , 喜欢追求时尚 , 他们运用多巴胺的脑神经回路会变得更活跃 , 多巴胺产生追求回报的驱动力 , 它使青少年很容易被刺激的体验和快活的感觉吸引 。
也就是说 , 为了追求快感 , 青少年很容易一时兴起就片刻不停地采取行动 。 即使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对 , 依然会去尝试 , 这就是多巴胺中枢的威力 。
其次 , 另一个可怕的地方在于 , 因为青少年思维的局限性 , 他们很难看到大局 , 只看重执行某个行为后预计可获得的利益 。 即使结果会给他们自身带来威胁 , 他们依然可以为了收获令人激动的潜在益处而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 。
就像这些出事的摩托车手 , 他们很容易被那种超速的刺激感吸引 , 那一瞬间 , 他们只想感受这份速度带来的快感 , 根本不在意后果 。
再次 , 还有一个原因是 , 试探极限、做出危险性行为 , 并从这些刺激性事件中活着回来 , 对某些青少年来说 , 也是他们的“成人”仪式 。 这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无力的 , 不是只能屈从于现实 , 而是可以有力量来对抗世界 。
其中尤为关键的是 , 他们发现自己能创造生命 , 也能毁灭生命 。 这份认知 , 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 所以有些青少年宁愿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 在充满刺激性、危险性的事件中 , 去体会控制世界 , 征服世界的感觉 。
最后 , 是来自朋友的影响 。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 , 朋友对他们影响巨大 , 他们特别在意朋友的态度 。 很多时候 , 孩子本身可能并不想做某种危险性行为 , 但因为朋友在场 , 他们为了面子 , 同时也为了表现自己 , 就更容易做出冒险的举动 。 ??????????
就像这两个摩托车手 , 很可能是为了在女孩面前有面子 , 而特意耍酷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孩子很可能做出危险行为 , 通过更冲动、更冒险的动作来挣得“面子” 。 ?
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 , 这些年来 , 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青少年实施的危险事件 。
??????
身为家长 , 自然会对孩子的这种“不可控”和“不稳定”的状态感到担心 。 想知道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 。
????
要解决这个问题 , 第一 , 从孩子婴儿期开始 , 父母就要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 , 让孩子产生足够的安全感与自我意识 , 这样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时 , 也更能灵巧地面对生活的冲击 , 有意识地减少那些可避免的有害行为 。
?????
第二 , 让孩子有共情的能力 。 共情能让我们从另一个人的视角出发 , 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个人的内心 。 这是通往慈悲与善良的必由之路 , 也是提高情商的关键 。
就拿这起车祸来说 , 如果网红和逆行的16岁孩子有足够的共情能力 , 他就能体验父母的沉痛、体验坐在他后面的女孩的害怕 , 体验路人的担心 , 他们就不会不管不顾地做出危险行为了 。
??????????????
第三 , 让孩子学会整合 , 既尊重孩子冒险的心理 , 同时引导孩子用更安全、更有益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内在诉求 。
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 , 都会有冒险的心理 , 都可能会有追求速度的冲动 。 这个时候 , 父母需要看的这类需求的积极面 , 同时与孩子探讨更多的可以满足冲动的方法 , 给孩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 帮助孩子疏导这种欲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