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褒斜道: 被遗忘在秦岭深处的栈道, 曾是八百里秦川通天府之国的要道( 二 )



在褒斜道南口的石门风景区 , 褒姒的雕像旁边还有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的雕像 。
到了春秋时期 ,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 “秦文、(孝)[德
、缪居雍 , 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 , 秦蜀间经褒斜道多有贸易往来 。 不过此时的褒斜道还只是一般谷道 , 其绝险处须攀缘而行 , 艰难辛劳 , 不可言状 。 直到秦惠文王更年十一年(前316) , 秦国为了伐蜀 , 开始在褒斜古道上凿孔架栈 , 首次把古道扩修成栈道 , 司马错等人率秦军也由此经褒斜栈道入汉中 , 进而经剑阁的金牛道 , 攻灭蜀国 。


褒斜道的北口是陕西宝鸡眉县的斜谷关 , 斜谷关的西北方附近就是五丈原 。所谓栈道?其选线大多是在羊肠小道的基础上因水而成 , 沿着河谷前进 。 诸葛先生总结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 , 一头立柱于水中”;又一古人顾祖禹说:“缘坡岭行 , 有缺处 , 以木续之成道 , 如桥然 , 所谓栈道也”;今人郭荣章先生说:“何谓栈阁 , 即在陡峻的山崖间 , 凿石架木 , 下撑以柱 , 上覆以板所构成的通道” 。


至秦昭襄王时期 , 丞相范睢为大力稳定关中与巴蜀的往来 , 更大规模在褒斜道路经的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 , 插木为梁 , 铺木板联为栈阁 , 接通道路 , 将褒斜道开凿成能通过大部队和辎重的驿道 。 于是便有了“栈道千里 , 通于蜀汉 , 使天下皆畏秦”之说 , 《史记·货殖列传》也记载:“栈道千里 , 无所不通 , 唯褒斜绾毂其口...商旅联槅 , 隐隐展展 , 冠带交错 , 方辕接轸” , 巴蜀与关中连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体 。


褒斜道由羊肠谷道升级为栈道后 , 因为战争和自然原因多次阻塞 , 也多次修治 , 途经路线也多次变化 , 当然毁于战火者 , 当居多数 。 只是褒斜道相比关中通往汉中、巴蜀的其他三条古道而言 , 虽狭谷险段多而长 , 但全程较短 , 也较捷近 , 所以历史上官、民出于战争及行旅通商的需要 , 不断修整 , 其中有数次大规模的开凿、维修 。


比如秦末刘邦项羽相争时 , 刘邦为迷惑项羽 , 示无归意 , 率汉军退入汉中继任汉王后 , 便“烧绝所过栈道 , 示天下无还心” , 褒斜道就此断绝 。 之后便有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 这里所修的栈道 , 便是褒斜栈道 , 而“萧何月下追韩信”发生之处也是在褒斜道 。 到了汉武帝时期 , 天下大定 , 于是发数万人修褒斜道500余里 , 据《郙阁颂》载:“凭崖凿石 , 处稳定柱 , 临深长渊 , 三百余丈 , 接木相接 , 号为万柱” 。


但到了三国魏蜀相争时 , 褒斜道的烧毁和修葺更为频繁 , 共有四次大规模的修缮 。 第一次为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 , 蜀将邓芝、赵云拒魏 , 烧毁赤崖栈道 , 以防追击 , 之后诸葛亮组织人力修治;第二次在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 , “曹真伐蜀 , 数道并入...凿路而前”;第三次在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 诸葛亮为北伐曹魏六出祁山 , 大举修道并治斜谷邸阁 , 可惜出师未捷 , 病死在五丈原 , 蜀军之后沿褒斜向汉中退 , “所过烧绝阁道” 。 第四次在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 , 魏将李苞“将中军兵石木工二千人 , 始通阁道” 。


之后唐宋元明清以来 , 褒斜道也调整成以唐斜谷道(连云栈道)为入蜀大驿道 , 最后一次是大规模修整是在清康熙三年(1664年) , 由于秦汉褒斜道多年失修 , 南段已阻塞不 , 陕西巡抚贾汉复奏请拨款修缮 。 额外一提的是 , 褒斜道作为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要道 , 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 , 他不仅将栈道的改成了“千梁无柱式” , 还用木牛流马运输粮食 , 堪称全能人才 。


如今当你我站在秦岭的主峰太白山向北遥望 , 隐隐约约能看见褒斜道的北口-斜峪关 , 而转头向南望 , 与连云栈道相接的武休关和褒斜道的南口-石门 , 就在目不可及的地方 , 心中不免畅想 , 就是这条在巍巍秦岭中毫不起眼的南北通道 , 却将八百里秦川与鱼米之乡的汉中和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连成一体 , 把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腹地的政治文化与西南川蜀的富庶连成一体 , 自此中国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大后方 。
上期回顾:都说一座秦岭山半部华夏史穿越秦岭山脉的陈仓道凭什么改变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