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政40年: 只为守护湟鱼( 三 )

由于过度捕捞,青海湖湟鱼资源原始蕴藏量从32万吨,降至2002年的2592吨,青海湖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从1982年至2000年,省政府先后三次对青海湖实施阶段性封湖育鱼、限产捕捞,但裸鲤量恢复的效果不够理想。

2000年,省政府发布通告,从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青海湖实行为期10年全面禁捕的封湖育鱼措施。青海湖成为国内实现零捕捞的第一湖。10年零捕捞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青海湖裸鲤资源由2002年的2592吨恢复到了2010年的30120吨,增长了11倍。

由于青海湖生态脆弱,资源恢复缓慢,从2011年1月青海省政府根据专家论证结果,再次发布第五次《关于继续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的通告》,禁捕十年。充分体现了青海省政府保护青海湖生态的决心。

在健全机构的同时,全省还加强立法建设。1990年,我省颁布实施《青海湖渔业资源管理暂行办法》。1992年,青海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将青海省渔业资源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年,青海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01年3月,省人大重新修订《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2003年,省人大通过并出台《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省政府公布《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的通告》,对省内青海湖裸鲤等14种珍稀濒危鱼类进行保护,为青海渔业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