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把砒霜当补品 这个民族还掀起了19世纪最荒诞的“服毒”风潮( 三 )


文章图片
澎湃新闻@把砒霜当补品 这个民族还掀起了19世纪最荒诞的“服毒”风潮
文章图片
砷角化病的特征,砷剂进入体内后与含硫基的蛋白质结合,表皮角蛋白因含有较多巯基,故含砷量高,同时由于砷剂抑制了巯基的活性而使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加,因而可产生较多的黑素 。此外,人体中的酶也含硫,所以砷也破坏酶的功能让人中毒 。
再加上砒霜特殊的防腐作用,食砷者死后也是一个奇观 。施蒂利亚的传统丧葬仪式就包括这么项内容——在入土12年后再将尸体从坟墓里挖出 。因为那里的墓园用地十分紧缺,所以要将死者的尸骨转移到别的地方,如地窖等埋葬,这样腾出来的墓地就可以为他人所用了 。
然而因为食砷者的尸体通常都会保存完好,即便是12年后再起墓,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依然能看清他们的模样,将他们辨认出来 。
澎湃新闻@把砒霜当补品 这个民族还掀起了19世纪最荒诞的“服毒”风潮
文章图片
詹姆斯·马什(James Marsh)在19世纪30年代才发明了用于检测砷的马什测试法
其实,在这股食砷风潮之前,人们是知道砒霜的毒性的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毒药,砷被用来杀人的历史的比用作保健品要长得多 。而在砷的化学检测手段还未出现之前,砷甚至称得上是一种“完美毒药” 。
首先,砒霜是没有味道的,其溶于水后也只会让水变得稍微有一点点甜,因此受害者并不容易发现自己被下了毒 。
其次,砷中毒的症状很容易被忽略以及与其他病症混淆,如腹泻、呕吐等 。但最重要的,还是砷的无处不在,就算是平民百姓也非常容易获得 。
澎湃新闻@把砒霜当补品 这个民族还掀起了19世纪最荒诞的“服毒”风潮
文章图片
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剧情中的实验,一锅糖水和一斤砒霜比芝麻糊还要糊 。砷可溶,但不算易溶,在冷饮中容易产生沉淀,所以一般需要投毒于热饮 。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各类金属的需求就大幅上涨,而副产品三氧化二砷的产量也水涨船高 。为了变废为宝,实业家也将这些有毒的白色固定制成老鼠药、臭虫药等产品获利 。
价格低廉的砒霜,因而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投毒案子的急速攀升 。爱丁堡大学的毒理学教授就将砷描述为“最常用于谋杀的毒药” 。
然而讽刺的是,另一方面,民众却又将这些毒物大量地用在了美容和保健上 。也就是说,他们明知这玩意的毒性,但依然前赴后继地主动服毒,简直匪夷所思 。
澎湃新闻@把砒霜当补品 这个民族还掀起了19世纪最荒诞的“服毒”风潮
文章图片
1861年的插画,砷的死亡华尔兹,当年的绿色舞会衣服往往也含砷 。图源:Wellcome Library, London/Courtesy Bloomsbury
而在投毒和食砷的并驾齐驱下,那个年代还诞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专有名词——“施蒂利亚辩护” 。如果受害者有食砷的习惯,那么辩方就可以利用这一漏洞作为开脱罪责的论据 。再加上检测手段的不发达,人们也很难说清楚这死者是主动服毒,还是被投毒的 。
例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在《阳光下的罪恶》中,就设计了寡妇一角 。正因为有个喜食砷的丈夫,她才在谋杀审判中因“施蒂利亚辩护”被无罪释放 。
The Arsenic Eaters of Styria.Scientific American.1869.10.02
约翰·埃姆斯利.致命元素:毒药的历史[M]毕小青,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凯瑟琳·哈卡普.阿加莎的毒药[M]姜向明,译.漓江出版社.2017
Derek Doyle.Notoriety to respectability: a short history of arsenic prior to its present day use in haematology[J].BJH.2009,145(3):309-317
W. Martin Wallau.The Phenomenon of the Styrian Arsenic Ea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Chemistry, Toxicology, and History of Science-"Strong Poison" or "Simple-Minded Reasoning"? [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4,54(52):15622-1563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