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的多巴胺』精神外科手术“今昔对比”,全面认识手术疗效与安全性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看 , 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呈现多样化 。 当前对于经药物、电刺激、心理辅导等多方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进展为难治性精神疾病的患者 , 精神外科手术正成为了他们的希望 。 但因医学教育和科普对精神外科的欠缺 , 除真正掌握并应用最新定位技术人员熟悉其情况外 , 很多人并不能全面认识其疗效、不良反应等 , 甚至还会“误解” 。 为此 , 我就“旧”与“新”的精神外科手术治疗作了简单阐述:
即便上世纪脑白质额叶切除术很快被叫停 , 目前仍有部分患者或精神内科医生对精神外科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陈旧的脑白质额叶切除术上 。
1888年瑞士医生Burckhardt最先开展手术治疗精神疾病 , 治疗了6例 , 显然 , 限于当时的条件的技术 , 效果不好 , 但是为人们治疗精神疾病开创了先河 。 1935年葡萄牙神经病精神病学家Moniz设计出额叶白质切除术治疗精神疾病(因这一贡献荣获1949年诺贝尔医学奖) 。 1937年Fultion提出切除扣带回治疗精神疾病 。 50年代以前主要的手术方式是冠状缝平面切除双侧额叶的全部白质纤维 , 称之为广泛额叶白质切除术 。 但按照这种方式治疗过的患者 , 术后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 从而促使人们去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精神科的多巴胺』精神外科手术“今昔对比”,全面认识手术疗效与安全性
本文插图

Greenblatt在50年代总结文献后认为 , 精神外科手术主要有三种方法:双侧额叶前部白质切除术、双侧额叶内侧白质切除术、眶回下部白质切除术统称为有限的额叶白质切除术 。 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范围减少 , 并发症减少 , 完全取代了广泛额叶白质切除术 。 但是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环境有限 , 因此脑白质额叶切除术副作用很明显 , 所以脑白质额叶切除术很快被叫停 。 然而 , 目前仍有部分患者或精神内科医生对精神外科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陈旧的脑白质额叶切除术上 , 所以这段“后遗症”历史也一直被无知人所利用 , 成为抨击手术的把柄 。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了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 但是目前仍然有许多人对手术抱有许多误解 。
随着对于边缘系统功能认识的加深 , 立体定向技术的创立 , 从60年代后 , 精神外科主要采用立体定向技术 , 解决了传统开颅手术创口大、后遗症多等棘手问题 。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了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 而现在的精神外科较之20年前的精神外科实践 , 理论水平大大提高 , 手术设备和手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精神科的多巴胺』精神外科手术“今昔对比”,全面认识手术疗效与安全性
本文插图

经过几代技术更迭 , 目前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在结合了DTI、MRI、CT等影像学系统融合定位 , 使调控误差范围控制在毫米之内 , 手术微创、安全、有效率提高、并发症少 , 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记忆、智力等方面的改变 , 死亡率几乎为0 , 从而使精神外科成为难治性精神疾病可选择的有效治疗途径 。
该手术属于功能神经外科中最微创的手术 , 风险远低于传统开颅手术 。 手术需要多学科医疗专家团队的协作 , 该团队涵盖了功能神经外科、精神科、影像科、麻醉科、ICU , 术后还有专业的随访团队指导 。 任廷文博士指出 , 难治性精神疾病外科手术有严格的评估标准和禁忌症 , 不是每一位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都能治疗的 。
总结起来“精神外科”的新与旧对比如下:
1、陈旧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被“现代立体定向技术”所取代 。
2、治疗观点完全不同 , “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是破坏性手术 , 而“立体定向技术”是精准的调控非破坏性技术 。
3、操作方式不同 , 一种是创伤较大的 , 而“立体定向技术”是微创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