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当真将军遇上明君,

_原题为 当真将军遇上明君
□汪清龙
细柳 , 西安市长安区一个街道办事处的所在地 , 在稍大一点的地图上难以找到标注的地方 , 却因曾诞生从严治军的典故 , 成为研究军史的人们无法绕开的地方 , 也成为行伍出身的人们致敬向往的地方 。
阳春三月 , 我驾车前往细柳 , 欲探访历史上那个“细柳营” 。 当我问路的热情被路人的摇头所浇灭 , 探寻的视线被四周的高楼所阻挡后 , 我才意识到 , 经过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 , 尤其是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 , 要找到历史上一座军营的遗址是徒劳的 。 只好在莫名闪现的“此地也许该建一座治军纪念馆”的念头中 , 回到那篇耳熟能详的《周亚夫军细柳》中 , 回味“汉文帝知人善任 , 君遵营规”的历史故事 。
西汉初年 , 北方的匈奴不时侵扰中原 。 特别是汉高祖七年(前200年) , 刘邦亲征匈奴 , 由于轻敌冒进 , 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长达七天 , 后刘邦设计贿赂冒顿单于的皇后才得以脱身 。 屈辱的“白登之围” , 为立足未稳的西汉王朝上了极其沉重的一课 , 因而防御和反击匈奴成为西汉的重要国策 。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 , 匈奴又大规模进犯北部边境 。 汉文帝在加强边境布防的同时 , 派宗正官刘礼驻守霸上 , 祝兹侯徐厉驻守棘门 , 河内郡太守周亚夫驻守细柳 , 以强化京城长安的要地防卫 。
这天 , 汉文帝前往三座军营慰劳军队 。 他先到霸上再到棘门 , 两座军营都不用通报 , 皇帝的车马如入无人之境 , 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 , 迎接圣驾时慌慌张张 , 文帝离开时他们率全体将士送到营寨门口 。
在汉文帝最后慰问细柳营时 , 却遇到了截然不同的情形 。 皇帝的先头卫队被拦在营门之外 , 当他们告知守卫军门的都尉皇帝要来慰问时 , 却得到“将军有令 , 军中只听将军命令 , 不听皇帝诏令”的对答 。 文帝驾到 , 派使者带上他的符节进去通报 , 周亚夫这才命令打开营门迎驾 。 守营的士兵又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将军有令 , 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驶 。 ”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 , 不让马走得太快 。 到了军中大帐前 , 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 , 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道:“末将盔甲在身不便跪拜 , 请陛下允许臣以军中之礼拜见 。 ”文帝非常感动 , 也欠身扶着车前横木向将士们行礼 。 劳军完毕 , 出了营门 , 文帝感慨地对随行的大臣说:“这才是真将军啊!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 , 简直就像儿戏一样 , 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 。 至于周亚夫 , 岂是能够侵犯的吗?”
【「周亚夫」当真将军遇上明君,】说实话 , 每次读到这则故事 , 尽管有周亚夫被汉文帝肯定的结局托底 , 可我的心里仍感觉不到轻松 , 甚至为周亚夫将军捏着一把汗 。 回眸历史上那次劳军 , 因皇帝亲自慰劳而变得不再普通 , 因防范匈奴进犯的特殊背景而变得不再寻常 。
在霸上和棘门 , 汉文帝受到了和平式的迎接 。 军营是皇帝的军营 , 军队是皇帝的军队 , 迎接皇帝时气氛宽松一些 , 礼节随和一些 , 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
细柳营的表现 , 与前面两座军营的反差太大了 。 主将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 。 这位“功二代” , 没有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 而是继承了先辈治军带兵的事业 。 皇帝劳军时 , 他没有刻意奉迎、松懈战备 , 而是完全按照从严治军的要求 , 做着一位真正的将军应该做的事情 。 但问题是 , 如果皇帝不是明君汉文帝 , 而是一位不懂装懂、瞎指挥、刷存在感的昏君 , 周亚夫不仅得不到肯定 , 也许还会招致大祸 。 比如 , 负责开道的先头卫队吃了闭门羹不说 , 还被告知“军营只听将军 , 不听皇帝”的极富刺激的话语 , 极易使人产生周亚夫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感觉 , 拥兵自重、心存异志的罪名也许就坐实了 。 又比如 , 皇帝的车马进入军营内 , 又被要求限制行进速度 。 试问 , 皇帝的车马何时何地受过何人限制 , 啥时候不是想怎么跑就怎么跑啊 , 只有到了细柳营不行 , 周亚夫很有可能因让皇帝感觉不爽而倒霉 。 再比如 , 周亚夫拜见文帝时手持兵器 , 也容易给人以做作的印象 , 或者让人抓住其图谋不轨的把柄 。 劳军完毕 , 随行的官员都在等待汉文帝对三个军营做出评判 , 确切地说 , 他们在等着看“冒犯”皇帝的细柳营主将可能面临的惩罚 , 这涉及一个判断标准和治军导向的问题 。 庆幸的是 , 周亚夫遇上了一位懂军事、遵营规和理解他、认可他的明君 , 汉文帝快速而明确地给出了答案 。 于是 , 一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治军佳话便诞生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