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小时候我们在医院吃的白色“糖丸”,去哪儿了?


小时候在医院吃的白色“糖丸”,去哪儿了?
[传染病]小时候我们在医院吃的白色“糖丸”,去哪儿了?
本文插图

[传染病]小时候我们在医院吃的白色“糖丸”,去哪儿了?
本文插图
【[传染病]小时候我们在医院吃的白色“糖丸”,去哪儿了?】

你小时候吃过糖丸吗?
从前我们以为这是医生为了安慰和鼓励我们才把甜滋滋的“糖丸”奖赏给我们 。 其实 , 不要小瞧了这颗小“糖丸” , 它是一种承载了几代人童年回忆的疫苗 。 它背后还藏了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 也因为它使得整个中国成功将脊灰状态消灭 , 拯救了无数的儿童 。
是的 , “糖丸”就是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 。 现在的人可能对小儿麻痹症没有太大的感触 , 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脊灰)也就是俗称的小儿麻痹症 , 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传染病 。 那时候脊髓灰质炎病毒曾席卷我们国家 , 肆虐了无数儿童 , 包括很多新生儿童 。
时间回到1955年 。
脊髓灰质炎在江苏南通暴发: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 , 其中大多为儿童 。 病毒随后迅速蔓延到青岛、上海、南宁等地 。
这种病多发于七岁以下的儿童 , 有些孩子可能因此手不能动了 , 有些可能不会走路了 , 最严重的是没办法自主呼吸 , 而且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 。
有个家长背着瘫痪的孩子过来找顾方舟说:“顾大夫 , 你把我的孩子治好吧 , 他以后还得走路 , 参加国家建设呢 。 ”
他当时只能遗憾地回答:“太抱歉了 , 我们对这个病还没有治愈的办法 。 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到医院去整形、矫正 , 恢复部分功能 , 要让他完全恢复到正常不可能 。 ”
他看到那个家长的眼神马上黯淡了下来 。
[传染病]小时候我们在医院吃的白色“糖丸”,去哪儿了?
本文插图

这件事一直影响着顾方舟 。 我国当时每年有一两千万新生儿 , 他知道早一天研究出疫苗 , 就能早一天挽救更多孩子的未来 。
当时 , 国际上存在“死”“活”疫苗两种技术路线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说 , 当时的情况下 , 考虑个人的得失 , 选择死疫苗最稳妥 , 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
死疫苗是比较成熟的路线 , 但要打三针 , 每针几十块钱 , 过一段时间还要补打第四针 。 要让中国新生儿都能安全注射疫苗 , 还需要培养专业的队伍 , 以当时的国力并非易事 。 而活疫苗的成本是死疫苗的千分之一 , 但因为刚刚发明 , 药效如何、不良反应有多大 , 都是未知之数 。
深思熟虑后 , 顾方舟认定 , 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 , 只能走活疫苗路线 。 一支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随后成立 , 由顾方舟担任组长 。
顾方舟团队在昆明建立了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 与死神争分夺秒 。 就这样 , 一个护佑中国千万儿童生命健康的疫苗实验室从昆明远郊的山洞起家了 。
顾方舟自己带人挖洞、建房 , 实验室拔地而起 。 疫苗三期试验的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 , 这就意味着受试者要面临未知的风险 。
顾方舟和同事们毫不犹豫地做出自己先试用疫苗的决定 。 顾方舟义无反顾地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 。 吉凶未卜的一周过去后 , 他的生命体征平稳 , 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
但这一结果并未让他放松——成人大多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 , 必须证明这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 。 那么 , 找谁的孩子试验?谁又愿意把孩子给顾方舟做试验?
顾方舟毅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瞒着妻子 , 给刚满月的儿子喂下了疫苗!“我不让我的孩子喝 , 让人家的孩子喝 , 没有这个道理 。 ”李以莞得知儿子服用了疫苗后 , 顾方舟这样对妻子说 。
实验室一些研究人员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了这次试验 。 经历了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 , 孩子们生命体征正常 , 这一期临床试验顺利通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