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以敬」喝一杯有故事的信阳毛尖茶,你需要先了解这些!,从命名到成名

_原题为 从命名到成名 , 喝一杯有故事的信阳毛尖茶 , 你需要先了解这些!
「甘以敬」喝一杯有故事的信阳毛尖茶,你需要先了解这些!,从命名到成名
文章图片

《1》苏东坡与信阳茶——“淮南茶 , 信阳第一”
唐宋时期 , 中国茶区分为:山南 , 淮南 , 浙西 , 浙东 , 剑南 , 黔中 , 江南 , 岭南八大茶区 , 信阳和湖北北部 , 安徽中部构成第二大茶区——淮南茶区 。
苏轼浉水论水品茗是信阳茶史上的—段佳话 。
文学大家兼美食大家的苏轼 , 一生嗜茶 , 在其浩瀚的诗词中有诸多是写给茶的 。
其中 , “戏作小诗君勿笑 , 从来佳茗似佳人”、“何须魏帝一丸药 , 且尽卢仝七碗茶”、“休对故人思故国 , 且将新火烹新茶”等句 , 更是脍炙人口 , 为诸多爱茶人、品茶人所赞叹 。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 苏轼被贬湖北黄州(今黄冈)任职 。
正月出京 , 正月十八到蔡州(今靠近信阳的上蔡县) , 停留几日后 , 经息县 , 渡淮河 , 来到了义阳(今信阳)浉水河畔 。
闻言义阳自古就有“浉河中心水 , 车云顶上茶”之说 , 这对爱茶的苏东坡来说极具吸引力 , 即驻足浉水 , 以水煎茶 , 鉴水品茗 , 遂把浉水评为“天下第四十六泉” , 并赞其“生斯土者 , 往往多禀清气 , 具风骨之士 , 不可谓非山水之灵也” 。
此前 , 皇帝曾赐给苏东坡一包茶 , 品啜之后 , 觉得格外清新鲜爽 , 但遍寻脑中曾喝过的杭州茶,福建茶等名茶记忆 , 发现其与它们色香味迥异 , 风格独特 , 竟无一可对照 。 因又不敢擅问 , 于是在心中就留下了一个谜团 。
如今 , 浉水品茗 , 鲜爽清新的口感 , 竟然一解心中之惑 。 感慨之余 , 便有了“淮南茶 , 信阳第一”、“品不在浙闽之下”的品茗佳句 。
这句评价 , 分量十足 , 此时的苏轼 , 已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人 , 更是专业的茶人 。
苏轼一生 , 仕途坎坷 , 起起落落 , 但无论什么境地 , 都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底色 , 这又何尝不是茶人对生命的态度!
「甘以敬」喝一杯有故事的信阳毛尖茶,你需要先了解这些!,从命名到成名
文章图片

《2》从信阳茶到信阳毛尖 :名称的形成
信阳毛尖茶因其芽叶细嫩有锋苗 , 外形细、圆、光、直 , 多白毫 , 故称毛尖 , 又因产地在信阳 , 故称信阳毛尖 。
信阳茶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有过不同的叫法:
唐代 , 信阳所产的茶为饼茶 , 当时称为“大模茶” 。 据唐《食货志》载:“贞元江淮茶为大模” 。
宋代以后 , 散茶开始出现 , 信阳茶又称为“片茶”、“散茶” 。 宋《食货志》有记:“茶有两类 , 曰片茶 , 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 。 ”
明代 , 朱元璋禁制饼茶 , 散茶代替了饼茶 , 信阳的散茶又被叫做“芽茶”和“叶茶” 。
而“毛尖”一词 , 最早出现在清代 。
人们把产于信阳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 , 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 , 称为“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等 。
“信阳毛尖”的名字 , 最早出现在清末 。
车云茶社派人到名茶产区浙江西湖龙井和安徽六安 , 购买茶籽、观摩学习制茶方法 , 把制成的茶称“车云龙井”;1915年 , 获巴拿马金质奖后更名为“信阳毛尖” 。
新中国成立后 , 信阳毛尖被归于“毛峰”一类 。 其中 , 产于信阳及罗山县南部的信阳毛尖命名为“豫毛峰” , 产于光山、潢川、商城、新县、固始等县的茶 , 称为“豫毛青” 。
“信阳毛尖”的名字与其工艺息息相关 。 经“理条”、“木炭烘焙”等独特工序后 , 茶叶最终呈现出了如今信阳毛尖“细、圆、紧、直、白毫满披”的形状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