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清朝灭亡一百多年,一部《清史》怎么就写不出来呢?
_原题为 清朝灭亡一百多年 , 一部《清史》怎么就写不出来呢?
众所周知 , 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 , 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 。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清史馆曾花十余年时间编修《清史稿》 , 不过该书是未定稿 , 也因讹误较多而遭到了很多批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 董必武就曾向中央提出重新编修清史的建议 , 但因当时没有足够条件而未能正式开展 。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清朝历史记载又是从哪来的?
文章图片
其中一方面来自于《清实录》 , 也就是《大清历朝实录》 。 是由历朝的史官 , 记载皇帝举止言行、奏折、上谕、各地经济、军事、政治等等内容的一系列记录 。 还有一些地方志 , 包括省级、县级、甚至于某寺庙 , 比如灵隐寺志等组成 。 再有就是一些文人写的书籍了 , 清代文人写的书实在是太多了 , 修《艺文志》时 , 光书名就列了几十万字 。 当然还有很多国外记录清朝的历史 , 毕竟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达 , 尤其晚清 , 不管是战争还是贸易 , 都会有部分史料记录到外国人的书籍中 。
那么 , 清朝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 , 为什么正史还没有编写完成呢?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上任后的第三年就要给清朝编史 , 但一直没有正式成书 , 原因有二:
一是 , 之前的朝代编写史书 , 大都设立国史馆 , 设一个总管 , 配很多史官和记录员 。 由总管统一协调指挥 , 这样才能保证史书的统一性 , 然而民国时候编史 , 是各位学者在家里编的 。 这样就造成了大量重复 , 以及零散 , 不统一的状况出现 。 且各位学者的学识水平又不统一 , 所有的稿件凑在一起 , 内容参差不齐 , 并不完整 。
二是 , 由于清史稿并没有完成 , 且存在人为的美化清朝情况 , 后来的南京民国政府也想修书 , 奈何国家不稳定 , 战乱不断 , 最终未能实现 。
就这样 , 民国三十八年 , 也没有把清史编出来 , 只完成了一部草稿 , 名之《清史稿》 。
文章图片
编写清史有多困难?
首先 , 清朝的史料实在是太多了 , 除了国内的 , 还有国外的 , 除了汉文的 , 还有满文的 , 除了宫廷的 , 还有地方的 , 数不胜数 。 一方面要全部整理出来 , 另一方面还得判断真假 , 筛选内容 , 单举一个类别 , 比如《清代诗文集汇编》 , 一间屋子不一定摆得下 。
其次 , 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 且是文言文 , 现在编史书再用文言文 , 一方面不太合适 。 另一方面 , 这个时候再找会用文言文编史书的人才 , 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 往往文言文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内容 , 用白话文要写满满一大段 , 别说编清史了 , 就算是翻译明史 , 字数也会增加几倍 , 甚至十几倍 。
这样就导致 , 清史的编写 , 字数太多 , 而且是越写越多 。 导致清史编到一半后 , 又开始压缩字数 , 弄得白话不白话 , 文言不文言 , 这整体的统一无疑增加了大量时间 。
除了工作量巨大以外 , 客观严谨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 之所以民国时期没有编写完成 , 跟遗老遗少还存在有关 。 有些事情需要盖棺才能定论 , 这也是很多前朝史往往历经百年才能编好的原因所在 。
文章图片
好在2002年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之后开始了新《清史》体裁体例的研究工作 , 到2004年为止大体确定了全书的总体框架 。 新《清史》由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大部分组成 , 共92卷、3000余万字 。 全书采用将《二十四史》经典体例与目前国际通用的章节体相结合的"新综合"体进行编写 , 其中通纪部分采用章节体 , 其余部分采用传统体例 。
推荐阅读
- 陈芋汐有多宠全红婵 为了她“背叛”10名运动员 包括张家齐
- 假如杨勇当了皇帝,隋朝还会强征暴敛,走向灭亡吗
- 封面会客厅丨“康熙”制作人陈彦铭B2:我是做完决定马上执行的人 包括闪婚
- 观众,就是观看节目的人,包括录制现场的和在屏幕外的
- 访谈节目名称
- 《扫黑风暴》中何勇怀疑身边所有人,包括不起眼的他
- 极限运动包括什么呢
- 肖战新代言非常豪气,直接为粉丝准备三重福利,还包括演出门票
- 芒果台的3个综艺都被模仿了?这其中包括何炅和汪涵参加的综艺
- 黄磊|《向往的生活》一根玉米见人品,何炅的美好,对所有人,包括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