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什么能前后流通700多年之久,始于西汉的五铢钱

_原题为 始于西汉的五铢钱 , 为什么能前后流通700多年之久
2015年 , 考古人员在南昌海昏候墓中清理出200万枚、重达十吨的五铢钱 ,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
五铢钱源于西汉武帝 , 历经新莽、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至唐初才废止不用 , 它前后流通了739年 , 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 一枚小小的五铢钱 , 为什么能够穿越八个朝代经久不衰呢?
「上图」为什么能前后流通700多年之久,始于西汉的五铢钱
文章图片
上图_ 西汉五铢 , 西汉时期的古钱币

  • 流通范围最广
秦末汉初 , 政治动荡 , 社会纷乱 , 各级政府和商民争相铸钱 , 货币良莠不齐 , 通货过度膨胀 , 购买力急剧萎缩 , 秦半两濒临崩溃 。 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 武帝“罢半两钱 , 行五铢钱” , 各郡按照半两的形制 , 自铸五铢钱 , 史称“郡国五铢” 。
【「上图」为什么能前后流通700多年之久,始于西汉的五铢钱】三年后 , “郡国多奸铸钱 , 钱多轻” , 西汉不得不再次进行货币改革 , 推行“赤仄五铢” 。 “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 , 一当五 , 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 。 ”也就是说一枚官铸“赤仄五铢”能抵五枚“郡国五铢” 。
「上图」为什么能前后流通700多年之久,始于西汉的五铢钱
文章图片
上图_ 西汉版图
尽管“赤仄五铢”的含铜量比“郡国五铢”多 , 但它的币值凌驾于实际价值 , 很快出现了贬值 。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 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 , 专令上林三官铸(上林三官指中央统管铸钱的部门) 。 钱既多 , 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 , 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 , 输其铜三官 。 ”“上林三官五铢”由此定样 , 经昭帝和宣帝两朝依旧沿用其样式 , 深受社会各阶层认可 。
五铢钱的流通以西汉政治中心关中平原为中心 , 向外辐射 。 它的范围很广 , 东临大海 , 西至西域 , 南及南海 , 北越长城 , 覆盖了西汉整个疆域 。 不仅如此 , 朝鲜、日本、越南、伊朗、土耳其等国家也有五铢钱出土 , 足见其欢迎程度 。
「上图」为什么能前后流通700多年之久,始于西汉的五铢钱
文章图片
上图_ 秦半两
  • 成钱数量最大
五铢钱沿袭秦半两的形制 , 圆形方孔 , 面背均有周廓 , 钱面篆书“五铢” , 字型秀丽修长 , 风格规整质朴 , 钱币直径2.5厘米 , 廓厚2毫米 , 标准重量3.5克 , 铸造规范 , 钱重适中 , 美观实用 , 深受商民欢迎 , 西汉由此建立了以五铢钱为基础的货币收支体系 。
《汉书·食货志下》记载:“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 至平帝元始中, 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 。 ”学术界对此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亿万”等于亿 , 也是280亿枚 。 第二种说法主张“亿”是十万 , 相当于有2800亿枚 。
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 , 西汉铸造的五铢钱平均耗铜2.82克 , 按280亿枚计算 , 需铜78960吨 , 折合每年652.6吨 , 再按2800亿枚计算 , 每年耗铜6526吨 。 而唐宣宗大中年间 , 全国的铜年产量为3903吨 , 显然数百年前的西汉 , 铜产量不会超过这个产量 , 按此推算 , 第一种说法更合理 。 经过七个世纪的铸造 , 五铢钱几经改版 , 数量愈加庞大 。
「上图」为什么能前后流通700多年之久,始于西汉的五铢钱
文章图片
上图_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