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内』为什么要分“编内”和“编外”,有什么说法吗,体制内岗位

_原题为 体制内岗位 , 为什么要分“编内”和“编外” , 有什么说法吗
所谓 “编内”, 指的就是使用编制的公职人员 。 编制主要分为三种:第一 , 公务员、参公人员使用的行政编制;第二 , 事业单位人员使用的事业编制;第三 , 工勤职工使用的工勤编制 。 除此之外 , 还有三大主流编制下属各种小编制 。 没有编制使用的职工分为两种:第一 , 已经成为体制内正式职工 , 只是暂时不能使用编制 , 这类职工被成为“暂时性非在编”职工;第二 , 通过人社部直接招录或授权招录进入体制内岗位的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 , 被称为“编外职工” 。
『编内』为什么要分“编内”和“编外”,有什么说法吗,体制内岗位
文章图片

对于体制内职工来说 , 拥有编制等于拥有 “铁饭碗” 的保障 , 不仅工作稳定还能享受体制内待遇 。 体制内的薪资待遇实行会审制 , 首先由编办审核该职工是否在编及职工人员变化 , 每月由单位会计人员把工资表发给编办审核 。 体制内很多待遇都规定职工必须在编在岗才能领取 , 如果不能享受编制待遇 , 即使原来被登记过公务员身份 , 也不能按体制内薪资待遇领取 。
『编内』为什么要分“编内”和“编外”,有什么说法吗,体制内岗位
文章图片

除薪资待遇外 , 在编职工的社保比例也比不在编职工高很多 , 退休后到手的差距甚至是成倍的 。 即使是正式职工 , 可能存在严重的 “超编超岗” 现象 , 这类人同样无法享受编制待遇 , 有些地区会按 “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执行 。 只有通过正规途径进入体制内 , 才能享受编制内待遇 。 所以 , 由此可以看出编制对事业单位职工的重要性 。
『编内』为什么要分“编内”和“编外”,有什么说法吗,体制内岗位
文章图片

【『编内』为什么要分“编内”和“编外”,有什么说法吗,体制内岗位】事实上 , 编制对于个人来说 , 其意义还没有对地方财政的意义大 。 无论是哪个省份 , 都是按编制数量进行各市县地区的转移支付 , 尤其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 , 地方财政收入非常困难 , 有些地区甚至连最基本的工资收入都保障不了 , 福利待遇也是能少则少 , 完全要靠省级转移支付来保障 。 在编职工是由省财政部门保障 , 而超编职工的工资和经费均由地方财政负责 。 精简编制政策的初衷就是为了缓解地方财政负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