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老派刑侦剧《三叉戟》靠什么收割年轻观众?( 三 )


细品创作端,会发现《三叉戟》自有其取胜法宝 。
剧集由近年深耕公安题材的刘海波执导,马珂是出品人,也亲自担任总制片人 。剧本根据知名刑侦作家吕铮“自传”同名小说改编,吕铮也深入参与到编剧创作,他的伙伴沈嵘是《余罪》的创作者,前者把关台词和场景设置等细节,后者完善剧本走向 。
就此组成了一个公安刑侦题材“四叉戟”的精英内容团队 。
但正如上文所说《三叉戟》没有曲折离奇案件,没有惊悚诡谲的场面,没有令人惊呼的高能预警,更没有过多敏感话题、影射现实的尺度内容 。究其原因,真正能够将一个老派的故事取悦年轻观众是人设塑造的成功和整体生活喜剧风格的把控 。
在一次“你最喜欢《三叉戟》的什么?”网络投票中,“这是部喜剧”和“三叉戟人物”两个选项总共占据88% 。
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曾多次阐述,对于当下剧集观众而言,需要更精准的人设、更清晰的人物性格脉络去让他们找到代入感 。
导演刘海波多次强调:“我们想把重点放在三叉戟这三个人物身上 。”吕铮也在采访中透露:“与其吸引眼球,不如感动人心,与其描写猎奇,不如踏踏实实地写好几个中国警察的故事 。”
《三叉戟》中,刑侦思维一流的“大背头”崔铁军,靠脑子吃饭,他机敏又腹黑,且不拘小节,甚至为了案件有时不择手段行 。行动经验丰富的“大棍子”徐国柱,凭手腕吃饭,爆脾气,认死理,有些闷骚 。提审大拿“大喷子”潘江海,用嘴皮子吃饭,头脑灵活,务实,爱耍滑头 。
『澎湃新闻』老派刑侦剧《三叉戟》靠什么收割年轻观众?
文章图片
▲ 《三叉戟》剧照
三位老同志个性鲜明、性格迥异,并在三位资深演员的演绎下代入感极强,彼此之间充满了磕绊与默契,三人常常捧哏甩包袱,也成为全剧最受关注的地方 。不仅主角人设,配角创作上,一句“楚呱嗒”就将一个满腹牢骚、倔强古板、势利眼却心地善良的政委形象建立起来 。
细品《三叉戟》的人设魅力在于,现如今鲜肉横行、流量当道的年代,中老年演员让年轻观众们深刻认知到如何靠“有戏”演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也让年轻观众从单纯的形象欣赏,上升到对表演艺术的重新认知 。
另外一点,青年观众能被吸引,还在于创作者融入大量生活喜剧元素 。《三叉戟》在观众群体中有一个共同认知:这是部喜剧!微博热搜下,“太好笑了”的评论占据主要篇幅 。
喜剧元素已经不再是《三叉戟》调味品,甚至上升至主要创作环节,几乎每一场戏、每一段对话、每一个举手投足之间,都在极力营造喜剧效果,且这些喜剧元素并不是单纯摘抄于“网络段子”,而是对生活智慧和人物性格的高度提炼 。
一直唱红脸的徐国柱,在老夏墓前来了一句,“你要是那边办案紧张,(稍有停顿)就把他俩也带走吧” 。幽默之余,也体现出角色内心那稍有的闷骚性格和彼此间的浓浓情谊 。
崔铁军在警局接到“鱼饵上钩”的电话,怕声杂露馅,立马撅起屁股,将头埋在桌子底下低声细语,仿佛在教室里偷吃零食的你 。不拘小节,市井小民却又专业十足的形象得以刻画 。
台词方面更是金句频出,令人忍俊不禁,也顺势成为近期网络上热议段子,例如“去你大爷”变成了“去他个大脚趾豆”;潘江海提审犯人:“ 你老板叫什么?屁三 。百家姓有姓屁的吗?大伙都这么叫他 。你们客户都是傻子吧,把成百上千万交给一个姓屁的,也不怕一阵风把屁吹走喽?”
《三叉戟》在依托“老派刑侦剧”的题材情怀优势,塑造了三个生动人设,并在整体喜剧氛围的营造下,让故事的观感极强,且吸引住年轻观众持续关注 。
『澎湃新闻』老派刑侦剧《三叉戟》靠什么收割年轻观众?
文章图片
▲ 《三叉戟》剧照
导演刘海波谈到:“《三叉戟》没有特别刻意去琢磨什么样的观众会喜欢,只是想把那三个老警察感人事迹拍出来,《三叉戟》的高口碑反映了年轻观众对题材的宽容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