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隐秘的角落》:我们为什么不愿承认孩子的恶?

原创 李牧谣 凤凰网文化
#澎湃新闻#《隐秘的角落》:我们为什么不愿承认孩子的恶?
文章图片
窝在朋友家的沙发上看剧,片头结束时幕布上出现五个字——《隐秘的角落》,我指着中间靠右的一团“草书签名”般的字迹问她:“那儿写的是什么?”她没有回答 。
#澎湃新闻#《隐秘的角落》:我们为什么不愿承认孩子的恶?
文章图片
看完了全剧,我们仍然没看清那一团字是什么 。直到科普帖告诉我,那是“the bad kids” 。
“坏小孩”,作为原著名和整部剧的内核,就这样被藏在隐秘的角落,不愿被人看见 。如果简单了解原著与改编剧的关系,就知道几乎所有的改动都是围绕“如何隐去青少年犯罪”而进行的 。
不论是剧中家长对孩子变“坏”的态度,还是剧本本身的改编意图,都似乎在推动人们反思这样一些问题:孩子是否被允许有邪恶的念头?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须是天真善良的?我们为什么不愿承认孩子邪恶的一面和变坏的可能?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对待这些有可能的“变质”?
#澎湃新闻#《隐秘的角落》:我们为什么不愿承认孩子的恶?
文章图片
01 得不到的与怕失去的
这部剧讲述了三个小孩因无法凭借自己的劳动力和社会身份筹到一笔救命钱,而不得不与杀人犯做金钱交易,继而一步步卷入深渊的故事 。
从福利院里逃出来的小孩严良与普普,要筹30万给普普的弟弟治病 。他们求助的第一个人是张叔——严良爸爸以前混社会时的故交 。张叔听完严良的来意转身便报了警,警察要将他俩抓回福利院 。
东躲西藏之后,他们来找严良的小学朋友朱朝阳 。朱朝阳虽然好心收留了他们,但在筹钱上丝毫帮不上忙,还得跟他妈妈玩私藏小伙伴的游戏 。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无意中用相机拍摄到了张东升杀人的画面,在救人要紧的亲情驱动下,他们接受了张东升的贿赂……
这种被动型“堕落”绝不限于青少年群体,它是整个下层社会的亚文化发展结果:无法通过客观努力而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但又无法忍受和妥善处理这些制约和挫折,最后铤而走险 。虽然三个孩子身边有不少关心爱护他们的人:照顾朱朝阳生活的“唯成绩论”的妈妈,总想着要把严良送回福利院接受教育的警官老陈…爱他们的人,都是他们筹钱路上的绊脚石,只有杀人犯张东升,才是他们通向目标彼岸的唯一轮渡 。
#澎湃新闻#《隐秘的角落》:我们为什么不愿承认孩子的恶?
文章图片
在这个以六峰山杀人的开场里,我们获得了两条岔开的线索,第一是张东升将如何伏法,第二是孩子们能否顺利拿到钱并且以观众希望的方式全身而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条线交织得越来越紧密,前者的结局变得越来越明确,而后者依然扑朔迷离 。直到复制卡事件的爆发,我们才发现影片真正的焦点是孩子团内部的瓦解与背叛,以及内心的隐秘角落里住着张东升的朱朝阳 。
张东升与朱朝阳一直被理解为一组互文:他们都酷爱白衬衫,迷恋笛卡尔,还有他们的名字“朝阳”“东升” 。“隐秘的角落”明线是张东升的六连杀,暗线是朱朝阳的黑化与借刀 。第一集里有这样一个场景:离异后很少关心前妻家庭的朱永平,临时起意给儿子朱朝阳买鞋 。在疏远父子难得温情的时刻,现任妻子王瑶带着女儿朱晶晶强行加入,将父子局变为一场争宠局,并以父女间亲密的嬉闹宣告了最终的获胜方 。随后影片立刻切入另一个场景:张东升参加妻子徐静表姐家孩子的满月酒,酒席上的对话第一次交代了少年宫代课数学老师张东升作为入赘女婿的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的双重边缘化 。
“你们有没有特别害怕失去的东西,有的时候为了这些东西,我们会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当张东升向孩子们解释自己的杀人行为时,镜头转向了朱朝阳那双深思与共鸣的眼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