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古代人不知道细菌的存在,为什么喝水还是要烧开再喝?
_原题为 古代人不知道细菌的存在 , 为什么喝水还是要烧开再喝?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文章图片
【细菌|古代人不知道细菌的存在,为什么喝水还是要烧开再喝?】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字数:2499 , 阅读时间:约7分钟
历史提问
古代人不知道细菌的存在 , 为什么喝水还是要烧开再喝?
答:说到喝水这事儿 , 首先必须说 , 千万别小看中国古人的智慧 。 在没有“细菌学概念”的漫长古代世界里 , 对“饮水卫生”的认识 , 中国古人不但认识得极早 , 更看得很深 。
早在战国年间的《吕氏春秋》里 , 就详细论述了“饮水卫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 认定“甘水所 , 多好与美人” , 而水质恶劣则会造成“痈疮”“甲状腺肿大”“脚肿”等病症 。 所以对水质清洁问题 , 历代古人也不敢马虎 。
文章图片
比如饮用水源的选择 , 就是慎之又慎 。 通常要选择“长流水”且“甚寒而清” , 清初更形成了五种验水方法 。 汉代每年夏至 , 就是清理疏浚井水的日子 , 北魏起更开始用茱萸给水井杀毒 , 唐代时用屠苏酒药渣 。 宋代的城乡水井不但有“护井公约” , 而且开始采用钟乳、雄黄等矿物质进行“混凝沉淀” 。 明清年间时 , 明矾也成了重要的“水质净化药材” , 一直沿用到今天 。 为了让水干净 , 历朝历代都绞尽脑汁 。
而一座座留下文明辉煌的古代城市 , 更是离不开水 。 在“城市饮水供水”方面 , 中国古代也一度走在世界最前面 。 东周阳城遗址里 , 就发掘出了残长32.6米的地下陶制排水管道 , 以及设计精密的“阀门坑” 。 战国楚国纪南城遗址里 , 长一公里的范围里分布着256座水井 。
文章图片
“自来水”的理念 , 更在许多古代城市得到实践:最晚唐代时 , 竹筒水槽就在西南多个城市供水 。 宋代时“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 , 就亲自为广州设计了“自来水系统” 。 以“五管大竹”把山泉水引入广州 , 让广州百姓“一城贫富 , 同饮甘凉” 。 漂亮解决了这个“宋朝国际大都市”的吃水难题 。 明代名将李文忠也开凿龙首渠 , 将泉水引入西安城 , “萦绕民舍 , 民始得甘饮” 。 唐末起萧条数百年的古都西安 , 从此焕发第二春 。
水质的安全维护 , 当然也是古代城市的重要大事:比如北宋整治成都金水河时 , 就特意加修了漕渠 。 这样水流进入成都城前 , 先在漕渠里经过净化 , 清洁后才进入城市 。 这一类的苦心 , 也令许多古代名城 , 常年以水质清洁著称 。 比如明代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利玛窦 , 就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盛赞了苏州河道的水质:“清澈透明 , 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样又咸又涩 。 ”
许多名城的辉煌历史 , 更离不开大规模的供水工程建设 , 典型明清北京城 。 为什么明代都城北京 , 比起元朝“元大都”来位置还有偏离?因为元代时供应元大都饮水的“白浮泉”“积水潭”或是断流或是枯竭 。 所以明朝就重新改建翁山泊与玉泉山 , 将其与积水潭重新打通 , 然后水流一分为二 , 既给宫廷供水又通运河 , 形成了影响北京六百年的水利系统 。 清朝乾隆年间又修整了昆明湖 , 将其变成了供应北京的人工水库 。
文章图片
但尽管如此 , 对于许多“缺水”的地区来说 , 就算能解决吃水问题 , “喝口好水”却还是难 。 还是以明清北京城为例:当时北京城有1200多口井 , 但水质却“苦固不可饮” 。 甚至在北京城“卖水”也成了火爆生意 。 以《北游录》形容说“车水相售” 。 北京城尚且如此 , “井水苦”也可想而知 , 是许多古代城乡共有的烦恼 。 这种情况下 , “水质清洁消毒”也就更重要 。 而比起前面的各类“消毒”来 , 更安全的消毒方法 , 就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所说 , 要把水“煮沸” , 即“烧水” 。
推荐阅读
- 《这就是街舞2》中他们竟是夫妻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 任鲁豫:作为春晚C位,竟然连第一届春晚主持人是刘晓庆都不知道
- 《追光吧》哥哥们能不能追光不知道,咖位参差不齐,油腻感又来了
- 当年唱火王力宏《你不知道的事》的陈永馨又火了,她当大学老师了
- 谢霆锋最近是越活越年轻了,不知道王菲看了会怎么想?
- 《青春环游记》背后这个大秘密,你居然还不知道
- 王霏霏说出了所有姐姐的心声不知道观众要的是什么,飒有什么用!
- 不知道人间疾苦的明星?市场价不到200元的菜,陈小春想卖888元
- 闭关的王俊凯,绝对不知道,他不营业时粉丝的状态是怎样的吧
- 王一博素颜成最大亮点,不来看看你都不知道错过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