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气候|暴雨频发背后的谣言与科学( 二 )


“此外 , 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 , 冷空气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爆发偏强 。 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 , 致使梅雨锋偏强 ,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明显偏多 。 ”王永光说 。
【极端天气气候|暴雨频发背后的谣言与科学】值得一提的是 , 1998年及2016年均为强厄尔尼诺次年 。 王永光认为 , 长江流域的强降水与厄尔尼诺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 。 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
关注极端天气影响下的“双贫”地区
也因此 , 在气象专家看来 , 相比于一些太阳活动等因素 , 地球上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值得关注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主任黄磊说 , 我国是遭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 强降雨、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趋势愈加明显 。
他给出一组数据:我国处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 近60年的暴雨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 暴雨天数每10年增加3.9% 。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已观测到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 , 包括低温极端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增多、极端高海平面事件增多以及部分地区强降水事件次数的增加;预计21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多 , 干旱程度将加剧 , 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 。
黄磊说 , 更多证据表明 , 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人为影响已经增加了一些地区发生热浪的概率 , 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尺度的强降水增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还表明 , 如果不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 , 未来全球范围内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将显著增加 。 到21世纪末 , 陆地区域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概率将是现在的5-10倍 , 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也将有所增加 。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由此关注到那些更为贫困的地方 , 他说:“很多贫困地区是‘双贫’的状态 , 一是本身经济贫困 , 另一个是气候条件贫瘠 , 要关注未来气候变化风险 , 警惕已脱贫地区‘因灾返贫’ 。 ”
在他看来 , 按照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 气象灾害加剧 , 如果极端天气这种小概率事件增加 , 对这些本就对气候风险暴露度比较高、脆弱性比较强的地区 , 更容易形成灾害 。
“如果它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再相对薄弱的话 , 冲击就可能比较大 , 甚至发生返贫问题 。 ”朱定真说 , 虽然现在“因灾返贫”并不是最紧迫的 , 但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灾害发生概率的增加已经是科学界公认的 , 所以还是需要未雨绸缪 。
他尤其希望贫困地区相关部门关注到这一点:在对自然灾害的防范上 , 人类需要进一步“加码”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