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心血管频道|补钠、补钾怎么补?怎么算?这份补液攻略请收好


补液攻略 , 建议收藏!
低钠血症、低钾血症是临床常遇到水盐失衡类型 , 是临床上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之一 。 其中 , 补钠公式在临床上广泛地被应用 , 但由于大家对它的看法不同而算法各异 。
临床上 , 造成低钠的原因各有不同 , 最常见的有脱水后低钠与疾病相关性低钠 , 今天我们来讲讲大家关心的临床补钠、补钾问题 。
补钠量怎么算?
我们知道 , 正常人血钠值的范围在135-148 mmol/L , 钠盐摄入量为7-12 g/d 。 一般认为:
当Na+<125 mmol/L为重度低钠血症;
125 mmol/L<Na+<129 mmol/L为中度低钠;
130 mmol/L<Na+<135 mmol/L为轻度低钠 。
2014年欧洲权威指南对于中重度的低钠血症给出了详细的处理流程:
第1 h , 推荐立即静脉输注3%高渗盐水(20 min以上) , 后复查血钠浓度;在第2个20 min重复静脉输注3%高渗盐水150 mL , 建议重复以上治疗2次 , 或直到血钠浓度增加5 mmol/L 。
1 h后 , 血钠水平升高>5 mmol/L , 推荐停止输注高渗盐水 , 可输注0.9%盐水且对因治疗 。
需重点指出的是第一个24h限制血钠升高超过10 mmol/L , 随后酶24 h血钠升高<8mmol/L , 直到血钠达到130 mmol/L , 以免出现补钠过快导致脱髓鞘病变 。
对于非紧急处理患者 , 一般可按如下公式补液:
NaCl(g)=[142-患者血Na+(mmol/L)]×体重(kg)×60%/17;
或NaCl(g)= [142-患者血Na+(mmol/L)]×体重(kg)×20%/17 。
公式中正常血钠一般按142 mmol/L计算 , 人体的体液量占体重的60% 。
但也有学者认为 , 人体钠大部分是在细胞外液中 , 内液含量很少;相反地 , 人体的液体大部分在细胞里 , 故当失钠时 , 由于其他部位的钠一般不能被利用 , 损失的主要是细胞外液中的钠 。 所以多数学者更倾向于按细胞外液容量占体重的20%计算 , 而不必考虑细胞内液的情况 。
1 g氯化钠含17 mmoL钠 , 在24 h内先补计算量的1/3-1/2 , 复查后再补充 。
根据以上公式 , 分别转化成生理盐水(NS)和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剂量分别如下所示:
生理盐水(mL)=[142-患者血Na+(mmol/L)] ×体重(kg)×3.888(男性为3.888 , 女性为3.311);
3%NaCl (mL)=[142-患者血Na+(mmol/L))] ×体重(kg)×1.1666 (男性为1.1666 , 女性为0.993);
5% NaCl (mL)=[142-患者血Na+(mmol/L)] ×体重(kg)×0.7 (男性为0.7 , 女性为0.596) 。
临床如何补钾
相较于低钠血症 , 低钾血症的处理就简单多了 。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3.5 mmol/L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 低血钾导致许多心血管临床事件 , 临床中常有无法经消化道进食 , 但能正常排尿、排便的患者需要经胃肠外营养补钾 。
钾在体内主要是集合管和远曲小管分泌的 , 代谢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 正常情况下集体内摄入和排除的钾保持动态平衡 , 不需要额外补充 。
对于不能进食的人 , 一表让你了解江湖上流传最广的“补钾3 6 9”传说 。
表1 不同程度低钾血症所需额外补钾量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补钠、补钾怎么补?怎么算?这份补液攻略请收好
本文插图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钾不是一天补足的 , 要分3-4天补足 , 这里的“3 6 9”也仅代表氯化钾的量而非钾离子 , 由于氯化钾较便宜 , 副作用少 , 兼顾补氯 , 故最为常用 。
然而 , 临床上可用于补钾制剂种类可不只有氯化钾 , 像枸橼酸钾、醋酸钾、谷氨酸钾、门冬氨酸钾镁等也是具备良好的补钾功效而被临床广泛认可 , 因此补钾≠补氯化钾!
那么 , 临床这么多制剂 , 补充同等剂量的钾应用的药品剂量都一样吗?
当然不是啦 。 看官们莫急 , 小编先带大家回顾一下高中化学 , 整理下这些补钾制剂的分子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