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消失的钱币,自动取款机会成为货币的最后文物吗

_原题为 消失的钱币 , 自动取款机会成为货币的最后文物吗
蚂蚁集团最近宣布A+H同步上市 , 其估值高达千亿美元 , 在市场上引起热议 。 对国内民众来说 , 蚂蚁对社会最大的改变就是由其“支付宝”发端 , 后会同“微信支付”等其他电子支付工具 , 逐步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几乎不用现金的社会 。
流通中钱币的消失 , 会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改变 。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 苏州市刚建地铁的时候 , 某国有大行的行长正好是上海调过来的 , 他以上海地铁的故事来说服行里做一项价值不菲的投资 , 那就是向苏州地铁购买在地铁里的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缩写 , 自动取款机)独家装机权利 。 这项安排是排他性的 , 也就是说 ,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 苏州市民大概率在苏州的地铁站只能看到这家大行的自动取款机 。
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其在上海的经验 , 因为该行在上海的地铁也使用过类似的策略 , 对银行的个人业务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 想来也有道理 , 老百姓总归需要常常取些现金 , 专程去银行嫌太麻烦 , 而在大城市出行 , 地铁总归要去的 。 如果哪家银行的ATM在地铁里覆盖率最高 , 那老百姓自然就喜欢在这家银行存钱 。 所以 , 占领城市四通八达的地铁内ATM就成了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抓手 。
然而 , 才过数年 , 那些地铁里的ATM还没有变得太旧 , 市场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 众所周知 , 就在这5-10年间 , 中国几乎成了不使用现金的国家 , 不要说地铁里的ATM , 就算是装修豪华的银行大堂 , 也鲜少有人因为存或提取现金而光顾 。
现金钱币的消失 , 改变的不只是银行的柜台 , 还有钱币上下游的产业链条 。
作为流通钱币的“上游”企业 , “物理性”生产钱币的造币公司可能首当其冲 。
现在 , 不断出品的纪念币琳琅满目 , 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因为全社会对于流通所需纸币及硬币的需求大量减少 , 而造币公司不得不另辟蹊径 , 创造需求 , 于是就加大了对纪念币的制造和推广 。 造币公司应是希望通过扩大特种纸币或纪念币的供应 , 以这些特种商品的销售来对冲全社会消弭中的对于普通纸币的需求 。
而钞票押运这一安保行业 , 作为流通钱币的“下游”行业之一 , 也同样受到冲击 。
笔者刚工作的时候 , 还没有现钞押运这个专门的行当 。 当时 , 银行基层员工需要轮流值班 , 负责现钞的押运 。 于是每隔几周 , 就会轮到一大早坐着防弹车 , 去分行押运库包(现金包) , 并随后押送到支行的各个网点 。 还记得当时的武装是人手一根狼牙棒 , 押运装备的战斗力有限 , 还好从来没有实战使用过 。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 社会的现金需求量大增 , 于是很快产生以押运现钞为主的特殊押运安保行业 。 后来新到银行工作的基层员工再也不用轮班押钞了 。
只是没想到 , 这个行业才刚形成没几年 , 由于现钞量大幅减少 , 如今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押运的标的(现钞)量越来越少了 , 相当于“镖局还在 , 而那个镖却没了” 。 可能再过几年 , 随着主业(现钞押运业务)的进一步萎缩 , 这一行业将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
此外 , 在处理纸币的其他产业链上 , 如取代银行柜员进行现金存取的ATM(自动取款机)行业 , 生产鉴别钞票真伪的验钞机、验钞笔等行业 , 以及这些行业的供应商 , 也都会受到需求大幅减少的冲击 。
现金钱币的消失改变了行业上下游 , 也改变了民众日常购物的支付场景 。 有时 , 这样的场景不是替代得不够 , 而是替代得有些过头了 。
一次 , 在上海社区的一处菜场 , 我看到有位老人家买完菜 , 颤颤巍巍地从兜里掏出几张钞票准备付钱 。 菜店老板露出鄙夷的神情 , 不耐烦地和老人说:下次再拿钞票付钱 , 就不收了 。
作为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金融从业人员 , 当时很想挺身而出 , 告知菜店老板: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 其实 , 相信当年这条法律条文的撰写人也一定没有设想到不久的将来 , 有因此种“电子支付”原因而违法拒收人民币(纸币)的情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