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国轻小说感觉不受重视,即使是在网上连载人气高的,都难以出实体书,更不用说是如日本一般改编动漫了

谢邀

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这个市场不受资本重视。没有资本,寸步难行。爱,真的不能用来发电。

1.先看看大环境
网文也好,国产轻小说也罢,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

第一类读者:也就是国内的大多数“读者”,想看某一本小说的时候,都会去百度“TXT全文精校版”,也会有“热心网友”分享出来。
第二类读者:少部分“读者”通过上述方式找到自己喜爱的书之后,为了追赶更新进度,会开始订阅,开心的时候给个赏钱。
第三类读者:很少很少的,养成了付费阅读习惯的人,也是网络上这些写手——无论是网文还是“国轻”——的衣食父母。
第三类读者才是真正的读者,是这个市场、这个产业中的“买方”;第二类读者是“道貌岸然的梁上君子”;第三类读者是“飞扬跋扈的江洋大盗”。

现在买方卖方势弱,贼人流寇势大——人数上的差距太多。而且这个局面难以改变,任何为此付诸努力的人都会受到难以想象的阻碍。
久而久之,卖方开始自降身份——我混口饭吃就行,不在乎别的,有一口算一口,累了。
买方也不再为卖方发声——我看书图一乐呵,没必要惹得自己不开心,厌了。
贼人口蜜腹剑——表面上正气凛然,暗地里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流寇大行其道——大肆宣扬“这个世道就这样!这个社会你改不了!花钱看小说打游戏?你是傻X吗?”
总的来说,网络读物的市场很不好。

“你说的不对,我身边的朋友都是付费用户,你这是危言耸听。”
亲爱的朋友,虽然大家总是自嘲“用户扩大,平均素质降低”,但不可否认,用户依旧是中国网络社群中,知识水平较高的群组。
在我们浏览的时候,有数倍于我们的人,怀着比我们更高的热情,浏览百度贴吧、翻看今日头条、转发各种不经考证的朋友圈消息。他们,才是中国网络用户中的大多数。
“唐三土豆还不是一样赚钱?说白了就是其他的写手没本事怨社会。”
不是这样的,朋友。唐三土豆本可以赚得更多,而匪我思存大风刮过本可以活得更好,耳根和愤怒的香蕉本有机会取代唐三土豆的位置,江南今何在本可以用更多的心思写出更好的作品,写套路文的人本可以尝试写正儿八经的故事,网络写手本来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写的不是垃圾”,而不是没没只能说“反正我能赚钱,谁管我写的什么呢,世道就这样,我也没办法”。
事情本可以变得更好,就没必要低声下气、委曲求全。


2.再看看历史原因
轻小说这个东西来自日本,在互联网上开始流传的时候,是作为“日语学习趣味读物”存在的,后来有了“汉化组”,渐渐传播开来。这个时候不存在什么“国轻”,而购买台版书籍或者日文原版的人少之又少,甚至还会被嘲讽——理由还是那个“浪费钱买‘免费的东西’”。
最早在国内以商业形式传播的“国轻”,应该都是台湾角川举办的“华文轻小说大赏”的获奖作品,我还记得当年“双子星罗”的作品在书店里鲜有人问津的情形。这之后,就是天闻角川在这个领域做出的努力,最终,因为利润的原因,天闻角川放弃了国轻,一心一意做起了版权商人和翻译工。
在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轻小说是正规出版的书籍,不存在什么“在网上吸引了人气然后出版”这样的事情。也就是说,作为读者,“分辨书籍之间的好坏”是要付出金钱作为代价的,同样的价钱,买到滥竽充数的套路作品,和买到苦心孤诣的精品,这两者的概率是一样的。
而在国内,轻小说这东西在广泛传播的伊始,就是以“免费”的形式出现的。日本轻小说本来就良莠不齐,但经“汉化组”翻译的都是“精品”或者说“较好的作品”。自然而然,“轻小说”的受众口味就变刁了——他们无法接受付出金钱购买来的读物,水平还在当初“免费的读物”之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