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健康|新研究:饿死疟原虫新疗法可取代青蒿素?


导读
疟原虫青蒿素耐药日益增多;通过抑制能量摄入来阻止疟原虫增殖
财新健康|新研究:饿死疟原虫新疗法可取代青蒿素?
本文插图
【财新健康|新研究:饿死疟原虫新疗法可取代青蒿素?】

疟疾主要通过叮咬传播 , 长期在非洲、亚洲南部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中肆虐 , 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图/人民视觉
文丨实习采访人员 汤涵钰 采访人员 邸宁
疟原虫耐药性不断增加 , 抗疟药物研发打开新思路 。 8月28日 , 国际期刊《细胞》在线发表题为《抑制恶性疟原虫糖摄入的结构基础》(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的研究成果 , 通过抑制疟原虫对葡萄糖的摄取 “饿死疟原虫” , 鉴定出了新的抗疟药物结合位点 , 并设计出一系列高效安全的选择性抑制剂 。
该研究由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颜宁团队与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尹航团队合作完成 。 今年43岁的颜宁多年关注膜蛋白尤其是跨膜转运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 , 曾于2007至2017年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 当时是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 2017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后 , 于2019年获评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现同时担任清华兼职教授 。 2004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尹航现为清华药学院副院长 , 曾获多个国际研究奖项 。
“研究团队以阻断疟原虫能源摄取为新手段开发的新一代化合物 , 有望解决日趋严重的疟疾耐药性问题;同时 , 靶向膜转运蛋白的正构及别构调节位点的抑制剂设计思路非常具有创造性 , 也为其他药物理性设计提供了参考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介绍 。
疟疾在中国俗称“打摆子” , 由恶性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不断增殖引起 , 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 。 叮咬传播 , 长期在非洲、亚洲南部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中肆虐 , 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每年记录在案的疟疾感染病例超过2亿 , 死亡人数达40万 , 而全球目前尚无针对疟疾的疫苗 。 (参见:《非洲疟原虫首次发现抗青蒿素突变 5年内或增7800万感染者》)
在此之前 ,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药物联用疗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 , ACT)曾取得了巨大成功 , 至今仍旧是治疗恶性和重症疟疾的一线疗法 。 然而由于耐药性疟原虫的产生 , ACT疗法先后在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出现了治疗失败的病例 。
……
(本文来自新闻原创付费阅读网站“财新网” 。 如有意阅读全文 , 可直接订阅 。 谢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