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改革焕发新生机 创新迎来新活力——看卢龙经济开发区如何破旧立新实现“两高”发展


秦皇岛日报采访人员傅春秘 李楠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展支撑点 , 开发区发展快与慢、质量高与低 , 直接影响着所在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 。 如何让开发区实现高质量、高速度“两高”发展 。 今年7月 , 卢龙县召开了全县开发区改革大会 , 破旧立新 , 从财政体制、项目审批、机制体制、人事薪酬等方面动真招、做实功、出实效 , 对开发区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 。
8月21日 , 采访人员走进正在改革中的卢龙经济开发区 , 对改革内容、创新举措进行了探访 。
体制机制出新——变“突出事务管理功能”为 “突出服务功能”
卢龙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 ,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 , 基本形成了“一区五园”格局 , 入驻企业141家 , 总投资130亿元 。 2019年 , 全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7亿元 , 实现税收3.1亿元 。 其主要经济指标每年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 占全市经济比重也不断提高 。 然而 , 距既定的“1+2+N” 的产业集群 , 即装配式建筑千亿级产业集群 , 甘薯、医疗康养百亿级产业集群 , 旅游、高效农业等N个十亿级以上产业集群的构想 , 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
“从总体上看 , 当前 , 卢龙经济开发区存在块头不大、活力不强、引领不足的问题 , 还处于较低发展层次 , ‘小低散’的问题十分突出 , 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引领 , 有企业无产业 , 大多数企业处在产业链、价值链低端 , 竞争优势不强 。 ”卢龙县委书记鞠世闻的把脉一语中的 。
改革势在必行 。 7月6日 , 全县开发区改革大会发出改革动员令:全县上下特别是县经济开发区要打破思想上的坛坛罐罐 , 以开放促创新 , 以创新倒逼改革 , 让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 , 让一切创新创业源泉充分涌流 , 力争到“十四五”末开发区经济总量翻一番 , 努力实现“1+2+N” 的产业集群的长远目标 。
为使改革有明确的方向 , 卢龙县制发了开发区改革“3+5”系列文件 。 “3”是指《关于深化开发区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 提出20项具体措施;《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机构设置改革总体方案》 , 将机构整合为“一办四局”;《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 实行以事定岗、以岗择人、按岗定薪 。 “5”是操作性办法 , 包括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岗位设置、聘用管理等方面 。
破旧才能立新 , 思路决定出路 。 “剥离农村社会事务管理职能 , 让开发区回归主业”是这次卢龙改革的一大亮点 。 据介绍 , 开发区原有30多人 , 由于下辖6个村 , 大多人员忙于行政事务性业务 , 真正从事项目招商的只有两人 。 为让开发区瘦身强体 , 卢龙将朱家仙河村、田家仙河村等6个村庄交回卢龙镇管理 , 使更多的人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 , 聚焦开发区经济发展主业 。
“通过村庄划转 , 我们将腾出来的人员成立四个招商局 , 85%的人员专门专心抓项目、抓招商、抓服务 。 ” 卢龙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庚全告诉采访人员 , 开发区制定了《三年招商行动计划》 , 成立了产业研究部 , 按照园区地块位置、规模和周边产业性质 , 确定主攻方向 , 实施精准招商 , 使园区形成集群效应 。
为彻底打破原有的机制体制 , 卢龙 经济开发区以人事薪酬改革为突破口 , 科学制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 设置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税收收入等七大项、21个指标 , 实行量化考核管理 , 激活员工抓项目、抓发展的积极性 。
“改革后的开发区 , 实行全员聘用上岗 , 凭实效大小定薪资 , 拉开分配差距 , 激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 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 , 从而实现从‘铁工资’到‘活绩效’转变 , 激发每名员工的内生动力 。 ”周庚全说 。
 项目用地创新——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
项目是开发区的灵魂 , 也是开发区的生命线 。 而项目用地往往决定着项目能否落地 , 能否快速建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