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像鱼」藏匿在太行深处的传统村落:漏子头( 二 )


「我们像鱼」藏匿在太行深处的传统村落:漏子头大学毕业在郑州上班的李威 , 是周口人 , 偏巧娶了漏子头的媳妇 , 第一次到漏子头 , 就被气壮山河的太行惊到了 , 看惯了一马平川的气象 , 到山里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看什么都新鲜 , 和妻子一商量 , 便回到村里开了第一家民宿伴山 石庐 。 除了自家的房子 , 还收了村里三个院子 , 投资数百万 , 今年四月一开业 , 就成为当地焦点 。
「我们像鱼」藏匿在太行深处的传统村落:漏子头经营五个月 , 虽然苦乐参半 , 也算 , 给行将没落的村子注入了活力 。
「我们像鱼」藏匿在太行深处的传统村落:漏子头竹林村 , 是漏子头老房子保护最好的自然村!传说竹林村是明代移民建造的村落 , 因有泉水一处 , 可栽植竹子 , 明代秦氏在此植竹为林 , 故称竹林村 。 竹林村明、清、民国多出石、木工 , 所以村里的房子大都精巧结实 。 走进村里 , 地上落满果子 。 原来 , 村里仅剩二十多个老人坚守 , 种下的大量的果木树 , 没人吃 , 自生自落 。
「我们像鱼」藏匿在太行深处的传统村落:漏子头退伍兵老白在修缮房子 , 他说 , 村里被认定为传统村落 , 老房子不让翻盖 , 只好修了又修 , 补了又补 , 凑合着住 。 作为一个立过战功 , 三级伤残 , 参加过越战的老兵 , 他在村里坚守了近六十年 , 已经扎根在这里 , 这所老屋保存着他所有的记忆 。
「我们像鱼」藏匿在太行深处的传统村落:漏子头马书记告诉我们 , 竹林村虽然古老 , 但逼仄的空间 , 连个修路的地方都找不到 。 发展受到限制 。 只能作为乡村记忆 , 把老房子先保存下来 , 慢慢寻找机会 。 总之 , 漏子头的每个村寨 , 都装满了村民喜怒哀乐的故事 , 每天的鸡鸣狗吠 , 袅袅炊烟 , 都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日子 。
「我们像鱼」藏匿在太行深处的传统村落:漏子头即便人已经走远 , 老屋子还在这里 , 接受着时间的侵蚀 , 承受着风雨的击打 , 和虫豸的毁损 , 用残余的一点气力和龙钟老态 , 艰难的支撑着 。 为远离家乡的游子保存一份乡愁 , 一份回忆 。
「我们像鱼」藏匿在太行深处的传统村落:漏子头许多走出漏子头的人都还记得漏子头的山楂片 , 都是家里老人们手工切片晒干 , 然后泡水入药 , 治病医疾无所不能 。 漏子头的柿子 , 吃过了 , 那滋味就储存在心底 , 香甜到再也接受不了别的柿子 。
「我们像鱼」藏匿在太行深处的传统村落:漏子头正像在漏子头居住了十个年头的著名画家孟新宇老师的作品所体现的那样 , 大美太行 , 不仅是雄阔的 , 还是清澈的 , 七彩的 , 浓艳的 , 美到惊心动魄!
「我们像鱼」藏匿在太行深处的传统村落:漏子头漏子头就是这样 , 住这里 , 被高耸的太行 , 被这些石墙石瓦石桌石凳困守着 , 总觉得天地太小 , 可一旦出去 , 就忍不住的想 。 马存生书记说 , 现在村里就剩我最年轻了 , 既然做了这个支部书记 , 就得为村里谋求发展 。 他有许多构想 , 借助太行屋脊风景区 , 在村里发展民宿 , 农家乐 , 建停车场 , 服务游客 。 但 , 也受到许多限制 。 作为国家传统村落 , 老屋不能动 , 土地不能动 , 能动的 , 只有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