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配备到战斗班的抗战利器: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它为“小臼炮”

_原题为 配备到战斗班的抗战利器: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它为“小臼炮”
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它为“小臼炮”
掷弹筒:配备到战斗班的抗战利器
■魏国胜 孙成智
掷弹筒|配备到战斗班的抗战利器: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它为“小臼炮”
文章图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示的50毫米小臼炮 。 供图:军博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橱窗里的长方形基座上 , 它静静地蹲坐着 。 光线从上面洒下来 , 使炮筒的上部明亮了些 , 金属质感更强 。 稍稍走近 , 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 , 那种经历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功勋兵器特有的庄严 。
如果不是有着较大口径和较短炮管 , 如果不是有着明显的机枪式脚架并带有三角形的底座 , 不太熟悉相关历史的人们很可能把它误认作其他武器 。 它的名称叫50毫米掷弹筒 , 当时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它为“小臼炮” , 是抗日战争时期我方军工厂成功仿制自日寇类似装备的一种单兵小炮 。
体积小、便于携带、结构简单、使用灵活 , 尤其适于山地作战……在抗战期间 , 靠着这种单兵小炮 , 八路军在战场上多了一种能与日军近战的火力 , 为取得一次次战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
翻开相关史料 , 可以清晰地看到 ,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 , 到1945年抗战胜利 , 军工部共组织生产了2500余具50毫米掷弹筒、20多万发炮弹 , 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装备部队 。 据了解 , 当时主力部队一个战斗班可以配备一具该型武器 , 一共装备了近30个团 , 有效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 , 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
仿制 , 旨在重获近战优势
八路军组织制造掷弹筒的起因与彭德怀副总司令有关 。 1940年秋的一天 , 彭德怀副总司令找到军工部刘鼎部长 , 特意提起八路军在与日军近距离作战时日军所用的掷弹筒 , 这种武器一度给我军将士造成不小伤亡 , 使我军的近战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
彭德怀副总司令问刘鼎部长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当时刘鼎部长回复说:以其人之道 , 还治其人之身 。 按照9月9日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军工部生产会议上的指示 , 军工部组织水窑一所、高峪三所和柳沟铁厂3家单位的技术人员 , 于同年10月开始了掷弹筒及其弹药的研制 。
在无技术资料和样品尚未到位的情况下 , 刘鼎部长以丰富的兵器制造知识 , 草绘了我军第一门自制掷弹筒的示意图 , 由工程处技术人员郭栋才、唐成仪、石崇江等人于1940年秋拿出样品 。 正在这时 , 总部送来了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制掷弹筒 , 军工部决定由水窑一所和高峪三所仿制这种小炮 。
掷弹筒|配备到战斗班的抗战利器: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它为“小臼炮”
文章图片

军事博物馆收藏的鼎龙式50毫米掷弹筒 。 供图:军博
试制 , 过程充满困难与艰辛
试制掷弹筒 , 必须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合格的钢材从哪里来?二是采用何种技术?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加工炮筒和弹壳的过程中 。 当时参与研制工作的柳沟铁厂只能生产白口生铁 , 这种生铁的品质无法满足炮筒的强度要求 。
没有优质钢材 , 怎么办?军工战士把目光投向了铁路道轨 , 通过破袭敌占区的铁路交通线 , 获得了用来制造掷弹筒的钢材 。 通常 , 一具50毫米掷弹筒炮筒要用去1米多长、50多千克重的铁轨道面 。 经过加热 , 在高温下反复锻打 , 一段段铁轨被锻造成400毫米长的实心圆柱体 。 然后 , 通过在简陋的机床上打眼挖空 , 这个实心圆柱体就摇身变成了炮筒毛坯 。
军工战士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加工膛线的设备 。 日制掷弹筒内部有膛线 , 所用弹药药室圆柱体外裹有一条紫铜弹带 。 弹药发射后 , 膛线与紫铜弹带相互作用 , 能确保炮弹稳定飞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