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柯柯镇:奏响民族团结“三重奏”
这是一个普通的傍晚,伴着落日的余光,在距离乌兰县城24公里的柯柯镇如往日一样热闹 。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群众团团围在小广场,跳起藏族锅庄舞 。在彩袖飞舞中,音乐声、欢声笑语回荡在这个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小镇夜空……
这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柯柯镇民族团结进步交响曲中的乐章之一 。
柯柯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农牧结合和汉、藏、蒙古、回、土等多民族聚居的大镇 。全镇总面积为8737平方公里,占乌兰县总面积的67%,下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5227户1.6万人,少数民族4400人 。民族团结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已深深融入各民族的血脉中 。
产业,奏响经济发展最强音
9月,丰收的季节 。在柯柯镇境内,青藏铁路两旁的土地已被沉甸甸的枸杞染得鲜红 。清晨,家住柯柯镇怀灿吉村的王福平和老伴吃过早饭就骑上三轮电动车朝着自己的枸杞地驶去 。
53岁的王福平是个回族汉子,个头不高但是精气神很足 。从小在村里长大的他,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
“我的父母亲都是靠种地为生,我们这一辈也是这样过来的 。咱们这个地方气候一直不好,雨水也不多,过去种的都是青稞、小麦传统农作物,产量低,价格也不高 。一年忙活下来,除了自家吃的,也卖不了几个钱 。”王福平谈起过去感慨颇多 。
但是,随着近年来种植产业的不断改变,农民可以选择种植的空间越来越大,一家人也赶上了好时候,海西州在科学研究柴达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枸杞产业的整体战略思路,将枸杞产业作为节水、节肥、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和塑造绿色生物资源进行重点培育,让枸杞成为海西农牧业经济稳步发展、支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
就这样,2015年王福平一家人与枸杞结缘,把自家的0.33公顷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枸杞,这一种就是五年 。“你还别说,种枸杞真不错,枸杞苗好打理、节约水不说,一年下来口袋里还能存些钱 。”王福平说起种枸杞带来的好处就乐个不停 。
三轮车很快就到了枸杞地,王福平提上空桶和小板凳,就开始在地里忙活儿起来 。
“这是二茬枸杞,也是最好的,果大、品相也好,后面陆续还有三茬和四茬,一直要忙到十月份了 。”王福平一边介绍一边算起了账:“今年干果应该能有个1500公斤左右,预计能收入个4万元左右 。”
“在柯柯镇靠着种植、养殖、开办农家院等方式致富的村民不少 。”柯柯镇镇长周玉龙向采访人员介绍,近年来,柯柯镇发挥枸杞资源优势,突出打好“绿色、有机、生态、富硒”四张牌,建成了富硒枸杞种植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67公顷,培育形成了柯柯镇特色富硒农产品品牌体系,为各族群众扩宽了致富渠道 。此外,还完成了牛羊保险工作,增强了全镇养殖业抵御和化解灾情能力,促进了全镇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养殖户吃上了“定心丸” 。
民生,奏响群众美好新生活
“现在的日子实话舒坦,村干部挨家挨户搜集老百姓的‘熬煎事’,想方设法解难题、办实事,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说起眼前的好日子,柯柯镇赛纳村的村民津津乐道 。
过去,家家户户都是土厕所,卫生情况那真是“闹心” 。一到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甚至还没靠近,就已经气味熏天,连基本的卫生都保证不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也因为这个交不了合格的“答卷” 。
赛纳村党支部了解到有水厕建设项目后,全力争取 。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多方协调下,率先启动水厕建设试点村工作,在整个村庄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 。
“小事当成大事办,国家的政策真给力!”赛纳村党支部书记杨成奎高兴地说 。全村102家先行示范户不花一分钱,就建起了环保节能无污染的排污系统,贴上了美观大方的瓷砖,安装了抽水马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污水不再遍地横流,门前沟渠干净了,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目前,还有162户已列入计划,年内就能完成改造,到时全村家家户户都可以用上卫生厕所了 。
推荐阅读
- 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做公开检讨的省委
- 青海军阀马步芳是怎么样一个人?马步芳性格特点
- 民国军阀的那些搞笑事迹 让人笑得肚子痛
- 抗战记忆 日寇逼近 《晋察冀日报》仍旧在编印
- 解放初期鲜为人知的青海平叛 投降的马家军复叛
- 1941年日机轰炸西宁 改变青海抗战的历史轨迹
- 马步芳公馆宣传引争议 青海政府将进行专项治理
- 人民日报 日本的确不是一个“正常国家”
- 人民日报谈中越争端 西沙本无事只因贼惦记
- 人民日报 西方策动香港闹剧 欲将祸水引向大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