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放下相机,以虚构之名拉开故事的大门——一位摄影艺术家与他的文字
《座椅反弹的声响》 封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忘记是在哪一个场景里——因为太相熟 , 因为反复讨论我们即将出版的这本书 , 场景变得相似 , 始终是 , 面对面、眼睛发亮地聊 。 总之 , 封岩谈起他的一次偶遇 , 让人难以忘却:是在纽约东村 , 他当时的住处离Kim’sVideo只有一分钟的距离 。 只要一有空闲 , 他就会去那里借录像带 。 就那么意外地 , 或许也不是意外 , 他在电梯里遇到了昆汀·塔伦蒂诺 。
多年以后 , 听者如我 , 硬生生从封岩不轻不重地讲述这件事的语调里看到一个真实的场景 。 昆汀和他的脸清晰地浮现出来 , 而电梯 , 则因为毫无细节 , 空荡荡的不真实 。
这一相遇稍触即离 , 但却拥有一点共性 。 两个如饥似渴地、堪称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观者 , 日后在不同的领域对这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表达 。 对于这一相遇的重述 , 由于遇到我这个特殊的听者——在那段时日里 , 我反复地阅读封岩的小说 , 仿佛陷入了他的思绪 , 借他之眼来观看世界 。 因而 , 这一相遇在我的认知里 , 有一种突兀的真实 , 近在眼前 , 却又同时显得不那么真实 。
的确 , 封岩首先是一位摄影艺术家 , 他捕捉物象 , 始终都有一种独特的冷静和客观 。 世界在他的镜头下 , 呈现出一种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雷斯塔尼所言的“真实的瞬间” 。 也如同批评家张离所说:“封岩的目光是无数条探针……他深入地发掘事物的内涵 , 将凝聚时间里程的生命迹象揭示出来 , 如同打开被顽石所封禁的化石 。 ”他的“秩序”及“纪念碑”系列 , 不带情绪地拍摄档案柜、书柜、沙发、木衣架、自行车……这些真实的日常之物 , 在被镜头固着的一刻 , 其自身携带的历史过往仿佛于此瞬间显现 , 叫人面对如此真实与具象之物 , 却产生亦真亦幻之感 。封岩摄影作品《Bag behind Door》
与“秩序”和“纪念碑”相呼应 , 几乎同期写作的中篇小说《座椅反弹的声响》也具有十分市井的场景 。 我们从百姓日常中看到了一个堪称奇异的故事 。 一个实验剧场 , 一座用以排练的20世纪50年代的国防工厂 , 一幢偶然发生坠楼事件的黯淡老公房……演员被不动声色地观察 , 同时被要求不带表情地讲述故事 , 而故事中套着故事 , 层层叠叠 , 像罗生门一样地展开 。 摄影艺术家的身份为写作者封岩 , 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笔触 。 在《座椅》中 , 人物的塑造 , 其举止、动作、行进都仿佛是为镜头所记录 , 一帧又一帧 , 被不厌其烦地、无数次地重复 。 真相何在?意义何在?假如我们的一生是一部漫长的电影 , 我们的每一秒都能分解为一帧一帧的镜头 , 我们仿佛被拉进了一个无限的深渊 , 而这无限的深渊是正是由无限切割的生活细节构造出来的 。 日常!对 , 就是每天早晨你起床、踩上拖鞋、步入盥洗室、固定程式地刷牙……假如我们的一生被如此以显微镜般地审视 , 拆分的精确 , 强迫症一样的 , 反而造成了一种失真 , 那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在逝者如斯夫的时间流中 , 写作者封岩试图拉扯起反思的旗帜 , “我”又何以作为人而立足?与“秩序”一样 , 《座椅》切入了普通人以及他们同样普通的生活 , 但却是对日常的一次绝对异常的回响 。
如果说 , 在中篇小说《座椅》中 , 日常以极其迥异的形态呈现出来 。 由于它是琐碎的、可分解的、无意义地重复的 , 其人物行进之绵密 , 其动作之入微 , 使得本是轻描淡写的日常景象 , 因其极慢而具备了不可承受之重 。 那么 , 在封岩的短篇故事集《零度空间》里 , 则是另一番相反的气象 。 在这一组短篇小说里 , 是一个又一个人的都市奇遇 , 你看得到霓虹灯 , 闻得到香奈儿 , 听得到地铁哐啷、哐啷前行的声音……生活也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前行 , 快速 , 蒙太奇 , 从生到死的时间缝隙精确到秒 。 在大都会的映射下——你能意识到这是一个超级大都会的背景 , 太大了 , 个体是如此渺小 , 因而也被急剧地抽象了 。 在如此之巨大的天地下 , 人的形象有时候是模糊不清的 , 只能在符号化的、迅疾的情节里 , 因离奇而传奇 。
推荐阅读
- 弘一法师的《放下》二字为什么能拍出天价?
- 揭秘清朝大臣跪拜皇帝时为何把袖子放下来?
- 商朝灭亡原因竟是喝酒?男人赶快放下酒杯吧
- 顺治帝当真放下皇位皈依佛门还是突然暴毙?
- 鲁迅学习外语之道 须每日不放下 强调要硬看
- 顺治当真放下皇位皈依佛门?还是突然暴毙
- 他放下皇帝尊严让大臣为国捐款 群臣无动于衷
- 欧洲|三步内开火才有效,欧洲近代重骑兵,为何选择放下长矛拿起火枪?
- 关于买不买相机的纠结
- 【文汇报】IP成为激荡文化产业的新动能 中国成全球该领域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