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容天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甘青交界处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来源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甘青交界处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甘肃和青海交界处 , 有一系列山峰绵延50公里 , 传说是女娲堆积石头而成 , 人们称之为“积石山” , 这也是青藏高原过渡到黄土高原的标志性山脉 。
山两侧 , 一边是甘肃积石山 , 一边是青海循化 , 两个县居住着人口约2万和10.1万的民族——保安族、撒拉族 , 同属我国28个少小民族 。
在黄河边生活数百年的这两个民族 , 世代以农耕为主 , 兼营畜牧业 , 不少群众生活贫困 。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 , 在党和政府支持下 , 两个山水相邻、习俗相近的民族 , 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是马秀琴的阿可可农家乐大院 。新华社采访人员 邢广利 摄
“千锤百炼”与“辣味十足”
炙热的火炉上 , 制作保安腰刀使用的钢铁片被烧得通红 。 马尕主麻两鬓的汗珠滴到滚烫的刀片上 , 发出“吱吱”的声响 。 41岁的他个头中等、皮肤黝黑 , 打刀已20多年 。
“小时候家里穷 , 我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以打刀谋生 , 以前一天干十几个小时 , 一年忙300多天 。 ”家住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的马尕主麻 , 是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的传承人 。
镇里大墩、梅坡、甘河滩三个村子 , 被称为“保安三庄” , 是保安族群众聚集区 。 腰刀 , 是保安族的宝贝 。
“打刀是个辛苦活 , 但腰刀可交换牧民的牛羊 , 也可买卖 , 贴补家用 。 ”在马尕主麻记忆中 , 以前村落里 , 人们谋生的方法似乎只有抡锤打刀 。
过去 , 一把腰刀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 , 纯手工打制 , 花费数周甚至数月 。 2006年 , 保安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如今 , 打磨、抛光等工序可由机器完成 。 马尕主麻自家的小院里 , 破旧的土炉子和生锈的铁锤旁 , 是崭新的打刀器械和标准化的操作台 。
工人在马尕主麻开办的扶贫车间锻造腰刀(8月10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邢广利 摄
“我招了50多名学徒 , 大部分是贫困户 , 还有一些残疾人 , 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 , 可以稳定脱贫 , 还能把民族技艺传下去 。 ”他说 。
近年来 , 在政府支持下 , 通过开办扶贫车间 , 这一特色手工艺品产业释放出显著的带贫效益 。
黄河流经青海循化 , 两岸丹霞地貌 , 壁立千仞 。
外人眼中 , 这是令人向往的壮美山河 , 长期聚居在此的撒拉族人却常望河兴叹 。 河床太低 , 难以引水灌溉 , 自古就有“干循化”之称 。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也被列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
58岁的马热者卜 , 循化县新建村村民 。 他布满皱纹的脸 , 就像脚下缺水的土地 。 2015年底 , 作为贫困户 , 他拿到1万多元的到户产业扶持资金 。
“种麦子不挣钱 , 又没技能 , 我能干啥?”他一度迷茫 。 村干部帮他采购了几斤线辣椒种子 , 他种在自家3亩地里 。
这种细长像线的辣椒 , 皮薄、肉厚、色鲜红、味香醇 。 “以前辣椒不好卖 , 现在拉面馆老板到村里来收购 , 第一茬能卖到25元一斤 。 ”马热者卜说 , 一年收三茬 , 一亩地年收入至少5000元 。 在新建村 , 像马热者卜这样20多户撒拉族贫困户都种上了线辣椒 。
在循化 , 辣椒种植面积现已达2.5万亩 。 从“要我种”到“我要种” , 热火朝天的线辣椒种植 , 让上万名撒拉族群众尝到了甜头 。
脱贫路上 , 辣椒飘香 。
外出兴业与返乡创业
推荐阅读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的去向之谜
- 夏启继位 夏启是如何夺得天下的?
- 史上英名盖世的唐宣宗为何无法挽救自家天下
- 中山靖王之后:刘备迎取天下不为人知的名片
- 司马懿三国历史上最会装病 最终如何夺得天下的
- 永嘉之乱后经过了多少年隋朝才统一天下?
- 阿房宫的历史价值 曾被人誉为“天下第一宫”
- 史上最让人羡慕的一夜情:李渊睡俩美女竟得天下
-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捕捉天下所有的尼姑?
- 民国时期有哪些国产电影成功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