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染春烟」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宁武关篇

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宁武关 。 与雁门、偏头合称“三关” , 也是内长城的外三关 。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只要南下中原 , 必经三关 。
由于宁武关建于管涔山和云中山两山夹峙的巨大山口间 , 恢河穿流而过 , 自古就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间的南北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冲 , 具有“北屏大同 , 南扼太原 , 西应偏关 , 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 , 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眉染春烟」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宁武关篇当雁门、宁武、偏头三关防御形成东西连贯 , 互为一体的格局后 , 宁武关居中调度的地位不断上升 。 嘉靖二十年(1541)以原驻偏关的山西镇总兵移驻宁武 , 兼领三关 。 山西总兵平时驻节宁武关 , 秋天移驻阳方口 , 亲临一线指挥 , 防止蒙古人从右玉、大同方向突破入侵;到了冬天则移驻偏关 , 严防蒙古骑兵踏冰越过黄河 。
「眉染春烟」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宁武关篇此为宁武设“镇”之始 , 史称“楼烦重镇” 。 宁武从此成为山西中北部的中心城市 。
宁武关历史上防御战事频繁 。 清朝初年 , 著名学者屈大均曾有诗写到宁武:“襟带河汾玉殿长 , 一朝弓剑委秋霜 。 将军死战哀宁武 , 帝子生泽恨晋阳 。 马首关山空落日 , 城中歌吹罢清高 。 悲风处处吹松柏 , 谁到并州不断肠 。 ”
「眉染春烟」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宁武关篇诗中所说的死战哀宁武的将军 , 即是殉难宁武关之战的明代山西总兵周遇吉 。 当时 , 李自成经此入关 , 特殊的地形、防守重地、忠勇悍将 , 有了这三个方面的加持 , 让李自成的“宁武关之战”打得费心劳神 , 甚至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 , 他说:“如果明朝其他关镇都像宁武关这样抵抗 , 我们还有多少人够用的?不如返回陕西休整 。 ”
也正是因为这一战 , 却坚定了崇祯誓不南迁的决心 。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 , 自宁武大战之后 , 大同、宣化、居庸关的三处守军 , 以及调去的援军 , 竟然全部不战而降 。 不到一个月李自成就进入北京 , 明朝灭亡 。
「眉染春烟」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宁武关篇清朝统一全国后 , 长城不再为天堑 , 雍正三年(1725) , 宁武卫所时代终结 , 它从军事重镇演变为晋西北的行政中心 。 民国初废府设县 , 一直延续至今 。
宁武关作为军事防御的屏障 , 在大战之后就黯然凋落了 。 但周遇吉与射死多名义军后被焚的妻子满门忠烈情结被后来的清政府竭力弘扬 , 从此宁武关和周遇吉名闻天下 。 著名京剧《宁武关》至今不衰 。 无独有偶 , 忻州地方戏北路梆子也有一出名叫《宁武关》的戏曲 。
如今 , 漫步在这个历史遗迹与现代喧哗混杂的县城 , 思绪很容易穿透时空 。 眼前的宁武 , 早已没有了要塞险关的感觉 , 日新月异的县城淹没了千百争战的痕迹 。 宁武关的前沿阵地是阳方口 , 内长城从这里经过 , 长城以北是茫茫800里金沙滩 , 打过数千次战争的古战场 。
站在恢河大桥上游目四顾 , 这里最为醒目的是蜿蜒西去的长城、残存的城堡 , 还有那耸立在山顶和高岗上的一座座烽火台 。 这段长城 , 初建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赵国 , 后加强于北齐 , 宋代时曾有过修缮 , 明代重建 。
「眉染春烟」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宁武关篇恢河东岸的阳方堡 , 与东西两翼大约5公里处的朔宁堡和大水口堡其形制、规模大体尚存 。 三堡呈鼎立之势 , 互为犄角 , 共同守卫着此口的安全 。 在阳方口堡对面 , 有一座高台 , 叫托莲台 。 登上这个东西走向、平地算起有二三十米高的山岗俯瞰 , 山岗的头部伸向恢河,它高大的身腰和尾部西接管涔山的北端 。 顺着恢河北望 , 隐约可见历史名城朔州的形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