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染春烟」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宁武关篇( 二 )


在这里 , 宛若游龙的长城在经历了万水千山之后 , 一头栽到恢河上 , 既像是趴在那里喝水 , 又像是躺着歇息 。 历史上恢河水势汹涌 , 长流不息 , 河道宽约2里 。 长城要想过河 , 着实不易 。 于是古代工匠便创造出“水陆长城” 。 将长城石基筑于河床底部 , 出水有九孔过水桥洞 , 每个洞口卧一铁牛为镇物 , 百姓传为“九牛口” 。 桥洞平顶上以砖石砌筑的墙体下部亦有过水孔道 。 当恢河水位较低时 , 水从下部石桥洞穿过 , 桥面可通人车;当恢河暴涨时 , 水从上部孔道穿过 。 桥洞和孔道都以铁栅门锁闭 , 来敌难以通过 。 这一构思精巧的长城建筑奇观 , 既适应地理环境 , 又有防御功能 , 还可交通往来 , 可谓长城建筑的精典作品 。 这是长城上唯一的水关 。
「眉染春烟」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宁武关篇在托莲台北一里处 , 有一个小村落叫陈家沟 , 据考证 , 此村在北宋时叫陈家谷 , 为北宋大将杨业殉国之地 。 杨家将的故事闻名遐迩 , 当年杨业率军诱敌深入托莲台下的陈家谷口 , 潘美、王侁未如约设伏增援 , 致杨业长子延玉战死 。 杨业浑身负伤,力竭被俘 , 绝食三日而亡 。 今天的陈家沟,是个只有二三十户农家的小山村 , 属神池县温岭乡所辖 。
1911年辛亥革命后,西路军攻占了阳方口 。 第二年 , 阎锡山率部由此北上 , 攻取了重镇包头 。 此后 , 晋军与国民军、奉军多次为争夺这里展开激战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 日本侵略者抢占了这里,并把战线向南推进了几百公里 。 为争夺此地 , 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多次与日军展开激战 。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阎锡山部接管了阳方口 。 第二年 , 这里解放 。
阳方口堡城尚存城北砖券拱门 , 现城楼已修复 , 楼上匾额书“宁武关” 。
「眉染春烟」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宁武关篇历史是沉睡千年的哲人 , 作为边防重镇 , 建关千年的宁武关 , 几经战火烽烟的洗礼 , 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关隘文化 。 雄关耸峙 , 绵延千里 , 然而百年的沧桑 , 使得宁武关的关楼以及城墙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 金戈铁马的风云岁月早已不复存在 , 只留下握不住的袅袅余音……(宫清华)
【「眉染春烟」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宁武关篇】来源: 忻州在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