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盆地里的生长
新华社西宁9月16日电题:盆地里的生长
新华社采访人员熊争艳、王浡
青海 , 地处中国西北 。柴达木盆地 , 地处青海西北 。
“南昆仑 , 北祁连 , 八百里瀚海无人烟 。”正如民谣描绘的 , 柴达木盆地遍布荒滩、戈壁 , 长期被视为不毛之地 , 但也因盐湖蕴宝、山川藏珍而被称为“聚宝盆” 。
决战脱贫攻坚进入收官 , 采访人员来到柴达木腹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 这里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 , 也是盆地里崛起的工业城 。这里已经脱贫摘帽 , 那些曾与贫困抗争的人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一)
老范开着没有车窗玻璃的双排车而来 , 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盐田 , 这里是察尔汗盐湖 。蒙语“察尔汗” , 意为“盐的世界” 。作为全国最大的盐湖 , 这里储藏着约600亿吨各类盐资源 。
到采访人员跟前 , 老范熄火下车 。他个子不高 , 黝黑的脸被太阳晒得发红 , 洗得发白的工服上有片片盐渍 。他叫范玉林 , 50岁 , 工友们都喊他老范 。
老范喊采访人员上车 , 开了十分钟 , 来到他干活的地方 。盐田里的卤水被抽得差不多了 , 白色光卤石矿若隐若现 。抽卤水、修泵 , 是老范的日常 。
“最累是什么活儿?”
“换帆布 , 卤水渠里的 。”
“多大的布?”
“一卷布3米宽、100多米长 。换一次 , 要拉一车 , 50卷 。”
“你一人干?”
“不 , 得十几个人忙两天吧 。”
老范话少 。采访人员连续问 , 他才挤出几句 。
老范每月回一次家 , 平日就住盐田 。他的“工棚”是一间用盐土块堆起来的房子 , 他拍着墙说:“这里不怎么下雨 , 绝对结实 。”门一米多高 , 老范猫着腰才能进去 , 里面黑乎乎的 , 放着一张床一张桌 , 一个烧水壶一只杯子 。屋顶留了个方形窟窿 , 一束光从窟窿透进来 。
文章图片
范玉林的“工棚”是一间用盐土块堆起来的房子(8月6日手机拍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姚金宏 摄
外人看来条件艰苦的工作 , 老范却觉得满足 。“到格尔木这么多年 , 从没有像现在这么踏实 。”他说 。
30年前 , 老范从青海省海东市来到格尔木市 , 从淘金到打零工 , 能赚钱的活儿几乎都干过 。
10年前 , 他遭遇“至暗时刻”:老婆得了肺结核 , 两个孩子要上学 。“哪里都要钱 , 天天愁得睡不着 。”他说 , 当时一天十几个小时搬砖、扛包、通下水 , 即使这样 , 家里还是欠了一屁股债 。
6年前 , 得益于扶贫政策 , 政府帮他们维修了房子 , 发了低保 , 安排老范媳妇当上护林员 。
俗话说“靠山吃山” , 对于老范和村民来说 , “吃”盐湖也是这几年的事 。老范所在的新华村 , 是距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最近的村 。村里不少人近年搞钾肥的包装、运输 , 老范去年进了公司 , 一个月拿4000元工资 , 人生头一回有了稳定收入 。
新华村驻村第一书记朱生洪说 , 像老范家这样的贫困家庭 , 村里原有35户124人 , 现在政府促进转移就业 , 帮助20多人找到工作 , 安排20多人当上护林员 。没有劳动力的家庭也有低保兜底 。
推荐阅读
- 白莲教的秘密教规 晚上男女杂处白天回地里干活
- 法国数学天才帕斯卡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 揭秘慈禧太后为何在雪地里叩拜虚云大师?
- 大雨冲出菜地里的六朝古墓 具有考古价值
- 卢沟桥|卢沟桥的历史
- 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 揭秘武则天的生长环境 父亲着力培养
- 八路军巧妙保住药品器械 埋地里用粪便盖住
- 日本投降日军断供 半夜跑到田地里偷吃红薯
- 顺治皇帝的墓地里躺着两具尸体与一个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