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高原乡镇沙珠玉 治沙斗贫成“绿海”——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采访见闻
新华社西宁9月16日电 题:高原乡镇沙珠玉 治沙斗贫成“绿海”——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采访见闻
新华社采访人员耿辉凰
沙珠玉,无玉更无珠,有的只是漫无边际的沙子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曾经的沙珠玉乡被当地人称为“风窝窝”“沙窝窝”“穷窝窝” 。经过50多年持续不断的治沙斗贫,如今这个乡已成了粮仓、“绿海”,部分村庄正在开发旅游景区 。
文章图片
这是9月9日拍摄的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 。新华社采访人员 耿辉凰 摄
9月的青藏高原,秋高气爽 。采访人员前往沙珠玉乡的路上,远远就望见一片片“绿海” 。一进上卡力岗村,宛如走过城市的林荫大道,路旁高大的白杨树排列整齐,葱郁成林 。放眼望去,村落间、农田里防护林网相互交织 。林网中的方田内,即将收割的麦田泛着金黄,迎来收获季的蚕豆果荚饱满 。
49岁的代艳林是上卡力岗村村民,他回忆道:“别看现在这里是一片‘绿海’,但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风沙肆虐 。特别是春天,经常把村子都围了 。”为躲避风沙,上卡力岗村不得不整村搬迁 。
沙珠玉乡沙化面积一度多达80万亩,由于毗邻共和县城和海南州政府所在地,当地居民饱受风沙之苦 。海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傅玉莲回忆说:“小时候为了躲沙子,上学都要包着头巾 。”
文章图片
这是9月9日在沙珠玉乡拍摄的草场 。新华社采访人员 耿辉凰 摄
由于环境恶劣,沙珠玉乡一度积贫积弱 。全乡1887户农牧民中,366户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战风沙、斗贫困,沙珠玉乡群众一路坚持,成效一年年显现 。乡林业站干部夏亚春告诉采访人员,目前全乡已建成乔木(杨树)林带297条、灌木林带34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田防护林网和灌溉渠系 。
环境改善了,沙珠玉乡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 。如今,沙珠玉乡的生猪养殖业和粮食种植业已形成品牌 。副乡长南本加说:“沙珠玉的生猪远近闻名,价格高还好销;小麦亩产量平均400公斤;蚕豆品质也很好,价格好时一公斤卖五六元钱 。”
虽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艳林不等不靠,除种好自家18亩责任田外,还通过流转方式承包了村里近90亩耕地 。农忙时,他在田间挥汗如雨;农闲时,他去县城打零工 。为了早日脱贫,他还发展家庭养殖业,最多时养30头猪 。
文章图片
这是沙珠玉乡在建景区一隅(9月9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耿辉凰 摄
代艳林说:“斗贫就像治沙一样,要勇敢面对、忍耐坚持 。”依靠种植、养殖和打工,代艳林家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2018年成功脱贫,还在县城买了房子 。
南本加说,依靠治沙造林形成的“绿海”,脱贫后的沙珠玉乡准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上卡力岗村的游客接待中心今年将投入使用,村里的景区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中,这两天村民们正忙着参加烹饪培训 。
【[新华社]高原乡镇沙珠玉 治沙斗贫成“绿海”——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采访见闻】一场秋雨过后,站在曾经是流动沙丘目前已长满植被的村南山坡上,南本加骄傲地说:“如今的沙珠玉,已是小有名气的粮仓和绿洲,景区投入运营后,这里将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地方 。”(完)
推荐阅读
- 湟水河谷 隶属于青藏高原 对华夏文明贡献极大
- 卢沟桥|卢沟桥的历史
- 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 大唐与吐蕃的百年战争 最终不敌高原的铁骑
- 大唐与吐蕃的百年战争,最终不敌高原的铁骑
- 他曾贵为中原皇帝 为何被贬到雪域高原为僧
- 三星堆|三星堆遗址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青海湖」小县城将迎来一座新机场,下飞机是青藏高原,还有黄河和青海湖!
- 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情暖万家”向青海高原捐赠爱心物资
- 新华社■青海筑牢贫困地区基本医疗保障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