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阿尔茨海默病发展“不可逆”?
本文插图
视觉中国供图
“认识阿尔茨海默病 , 首要的就是理解疾病 , 及时诊断 。 现在‘痴呆’的早识别率非常低!”在近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牵头的阿尔茨海默病科学管理研讨会上 ,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华丽抛出这一问题 。
在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9月21日)到来之际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面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全社会应建立从预防、筛查、治疗到照护的阿尔茨海默病全病程管理体系 , 我国应持续加大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视与投入 。
目前 , 我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 数量居全球之首 , 预计到2050年 , 将突破4000万 。 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 , 公众认知程度低、患者就诊率低、缺少创新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家庭及社会照护成本高等 , 成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 。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彭丹涛说 , 当下 , 公众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公众缺乏“疾病”的基本认知 , 另一方面是 , 由于公众误认为该疾病“不可逆” , 缺乏有效的预防、治疗等手段 , 不少家庭成员被动选择“任疾病自然发展” 。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 当下不少家庭成员 , 将老年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状况看作是“老糊涂”、老年人正常的发展轨迹等 , 任其向重度发展 。
“但其实 , 这个病是可以及时被发现、干预 , 以及在医生指导下 , 获得科学的治疗、照护等 , 从而有助于老人享受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 ”彭丹涛说 。
彭丹涛认为 , 积极的预防和干预能够有效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 , 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倡议 , 国家应重视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性科普与教育 , 发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社区、新闻媒体等 , 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 传播阿尔茨海默病基础预防知识 , 提高大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知 。
“尤为重要的是 , 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 , 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 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 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 。 ”范利说 , 在老龄化社会下 , 全社会应形成“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知 。
2019年9月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信息》提到 , 要增强全社会的老年期痴呆预防意识 , 推动预防关口前移 , 提高预防知识水平等 。
2020年9月 , 该部门又公布了《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 指出要开展患者评估筛查和预防干预服务 , 并提出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 , 即包括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 , 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 。
彭丹涛说 , 要针对一些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 一旦阿尔茨海默病人群被筛查确诊 , 通过纠正不良饮食生活习惯 , 例如酗酒、肥胖、抽烟等 , 增加脑力、体力锻炼等 , 有助于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
【中国青年报|阿尔茨海默病发展“不可逆”?】事实上 , 尽管阿尔茨海默病早在100多年前就被发现 , 但是 , 临床方面被认为缺乏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 近20年来 , 全球范围内该疾病的创新药品寥寥无几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发布的倡议提到 , 国家应为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老年复杂疾病设立专项科研基金 , 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投身阿尔茨海默病攻坚 , 提高科研能力 , 推进治疗临床研究 , 不断为患者研发更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
王华丽以其所在记忆门诊治疗经历举例称 , 目前“痴呆”的早识别率非常低 , 而记忆门诊在这个领域最重要的工作 , 就是加强科学的诊断 。 制定科学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需要大量的专家培训 , 需要有更多的医疗力量投入 。
推荐阅读
- 欢欢喜喜过大年!全红婵老家农村热闹非凡,红姐遗憾错过精彩场面!
- 今晚《中国梦·我的梦2022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节目单来啦!
- 主持人换掉董卿,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不降反升,到底谁更厉害
- 因参加《中国好声音》走红,嫁给爱奇艺副总裁,后来成人生赢家
- 在“冰天雪地”中演奏交响乐 春晚上的中国式浪漫
- 2021《中国好声音》正式官宣,导师阵容大变更,谁会更胜一筹
- 欢欢喜喜过大年!全红婵老家农村热闹非凡,红姐遗憾错过精彩场面
- 中国好声音:曾溯恕输给忘词的张露馨,为何?她输给了赛制
- 中国婆婆在韩国,做了一顿饭,引起主持人质疑:中国人都这么吃?
- 中国好声音11强曝光!韦礼安爆冷淘汰,曾溯恕遗憾离场
